2018屆高三語文古代詩文閱讀
【答案】d
3.下列敘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博陵李文博 ,性貞介鯁直,好學不倦 。每讀書至治亂得失,忠臣烈士,未嘗不反復吟玩。開皇(隋文帝年號)中,為羽騎尉,特為吏部侍郎薛道衡所知,恒令在聽事帷中披撿書史,并察已行事。若遇治政善事,即抄撰記錄,如選用疏謬,即委之臧否。道衡每得其語,莫不欣然從之。后直秘書內省,典校墳籍,守道居貧,晏如也。雖衣食乏絕,而清操愈逾厲,不妄通賓客,恒以禮法自處,儕輩莫不敬憚焉。道衡知其貧,每延于家,給以資費。文博商略古今治政得失,如指諸掌,然無吏干。稍遷校書郎,后出為縣丞,遂得下考,數歲不調整。道衡為司吏大夫,遇之于東都尚書省,甚嗟憫之,遂奏為從事,在洛下,曾詣房玄齡,相送于衢路。玄齡謂之曰:“公生平志尚,唯在正直,今既得為從事,故應有會素心。比來激濁揚清,所為多少?”文博遂奮臂厲聲曰:“夫清其流者必潔其源,正其末者須端其本。今治源混亂,雖日免十貪郡守,亦何所益!”其瞽直疾惡,不知忌諱,皆此類也。于時朝政浸壞,人多贓賄,唯文博不改其操,論者以此貴之。
a.吏部侍郎薛道衡讓李文博在聽事帷中披檢書史,以此觀察他自己如何做事,由于李文博善于政事,薛道衡對他的話欣然從之。
b.李文博能保守清高的操守,不胡亂地交往賓客,自己又能用禮法處治壞人,所以人們都很敬畏他。
c.李文博雖明了古今治政得失,然而朝廷中沒有官吏可干,調出做縣丞,幾年不升遷,后薛道衡遇到他,才讓他做了從事。
d.房玄齡的話引起了李文博的強烈感慨,并尖銳地指出朝廷混亂的現實,認為應當從根本上治理朝政。
【解析】a項“以此觀察他自己如何做事”不對,原文“并察已行事”,“已”指薛道衡;b項“自己又能用禮法處治壞人”不對,原文是“恒以禮法自處”;c項“然而朝廷中沒有適合他的官職可干”,明顯不對。
【答案】d
4.對下段文字內容概括正確的一項
太祖(曹操)少機警,有權數而任俠放蕩,不治行業,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國橋玄、南陽何颙異焉。玄謂太祖曰:“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舉孝廉為郎,除洛陽北部尉遷頓丘令,征拜儀郎。
光和末,黃巾起。拜騎都尉,討穎川賊。遷為濟南相,國有十余縣。長吏多阿附貴戚,贓污狼藉,于是奏免其八;禁斷淫祀,奸宄逃竄,郡界肅然。久之,征還為東郡太守。不就,稱疾歸鄉里。
a.橋玄和何颙倆人慧眼識才,認為曹操能安邦濟世。
b.在光和年間,曹操在穎川討伐黃巾軍顯示了他高超的軍事才能。
c.曹操年輕時就很有才干,是治理亂世的杰出人才。
d.曹操不畏權貴,嚴于執法,政教大行。
【解析】a項概括的不準,認為曹操能安邦濟世的是橋玄,沒有何颙;b、d兩項概括的不全,只說了文章的一部分內容。
【答案】c
5.下列對原文的敘述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韋丹字文明,京兆萬年人。新羅國君死,詔拜司封郎中往吊。故事,使外國,賜州縣十官,賣以取費,號“私覿官”。丹曰:“使外國,不足于資,宜上請,安有貿官受錢?”具疏所宜費,帝命有司與之,因著令。未行,而新羅立君死,還為容州刺史。教民耕織,止惰游,興學校,民貧自鬻者,贖歸之,禁吏不得掠為隸。始城州,周十三里,屯田二十四所,教種茶、麥,仁化大行。以諫議大夫召,有直名。劉辟反,議者欲釋不誅,丹上疏,以為“孝文世,法廢人慢,當濟以威,今不誅辟,則可使者唯兩京耳”。憲宗褒美。徙為江南西道觀察使。始,民不知為瓦屋,草茨竹椽,久燥則戛而焚。丹召工教為陶,聚材于場,度其費為估,不取贏利。人能為屋者,受材瓦于官,免半賦,徐取其償。貧不能者,畀以財。身往勸督。置南北市,為營以舍軍,歲中旱,募人就功,厚與直,給其食。有吏主倉十年,丹覆其糧,亡三千斛,曰:“吏豈自費邪?”籍其家,盡得文記,乃權吏所奪,召諸吏曰:“若恃權取于倉,罪也,與若期一月還之!苯灶D首謝,及期無敢違。有卒違令當死,釋不誅,去,上書告丹不法,詔丹解官司待辨。會卒,年五十八。驗卒所告,皆不實,丹治狀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