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屆高三語文古代詩文閱讀
17.閱讀下面一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春夜洛城聞笛 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前人在評論這首詩時曾說,“折柳”二字是全詩的關鍵。詩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關鍵”之說?為什么?
答案:“折柳”這首曲子寓有惜別懷遠之意。本詩抒寫了思鄉之情,而這種思鄉之情是從聽到“折柳”曲的笛聲引起的,可見“折柳”是全詩的關鍵。
七、閱讀下面古代詩文,完成后面各題(XX年高考北京題)
(二)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7—11題
古之人非無寶也,其所寶者異也。
孫叔敖疾,將死,戒其子曰:“王數封我矣,吾不受也。為我死,王則封汝,必無受利地。楚越之間有寢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惡。荊人畏鬼,而越人信機。可長有者,其唯此也。”孫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辭,請寢之丘,故至今不失。孫叔敖之知,知不以利為利矣。知以人之所惡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異乎俗也。
五員亡,荊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鄭曰:“蓋是國也,地險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不足與舉。”去鄭而之許,見許公而問所之。許公不應,東南向而唾。五員再拜受賜,曰:“吾知所之矣。”因如吳,過于荊,至江上,欲涉,見一丈人,刺小船,方將漁,從而請焉。丈人度之,絕江。問其民族,則不肯告,解其劍以予丈人,曰:“此千金之劍也.愿獻之丈人。”丈人不肯受,曰:“荊國之法,得五員者,爵執圭,祿萬檐,金千鎰。昔者子胥過,吾猶不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劍為乎?”五員過于吳,使人求之江上,則不能得也。名不可得而聞,身不可得而見。每食必祭之,祝曰:“江上之丈人!”為矣,而無所以為之,其惟江上之丈人乎!
今以百金與摶黍以示兒子,兒子必取摶黍矣;以和氏之璧與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賢者,賢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彌精,其所取彌精;其知彌粗,其所取彌粗。(選自《呂氏春秋•異寶》)
7.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的意義與現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
a.其所寶者異也。 b.見一丈人,刺小船。
c.吾不受也。 d:去鄭而之許。
答案:c
8.文中畫線的句子,暗換主語的一項是
a.五員亡,荊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鄭。 b.去鄭而之許,見許公而問所之。
c.過于荊,至江上,欲涉。 d.五員過于吳,使人求之江上。
答案:a
9.下列各組句子,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過于荊,至江上。
苛政猛于虎也。
b.曰:“吾知所之矣。”因如吳。
秦伏兵絕其后,因留懷王以求割地。
c.此有道者之所以異乎俗也。
宋何罪之有?
d.知不以利為利矣。
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
答案:b
10.下列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部表達“其知彌精,其所取彌精”的一組是
①請寢之丘,故至今不失。
②知以人之所惡為己之所喜。
③其主,俗主也,不足與舉。
④去鄭而之許。
⑤名不可得而聞,身不可得而見。
⑥為矣,而無所以為之。
a.①②⑥ b.③⑤⑥ c.②③④ d.①④⑤
答案:a
11.下列對原文的敘述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