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屆高三語文古代詩文閱讀
4.語境推斷法
一般而言,需要判定的虛詞上下文語境完整,語句的整體意義實際上限制了某個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因此考生也可根據具體的上下文來進行判斷。如XX年春季高考全國卷第12題d項:漕水溢則泛濫為田患/公使陽處父追之,及諸河,則在舟中矣。第一句上文的語境是“漕河與鹽河近而不相接”,下文寫徐九思“筑減水橋,俾二水相通”,由此可推斷該句中的“則”應為連詞,表順承關系,相當于“就、便”;再考察第二句,出自課文《崤之戰》,晉襄公在遭到原軫怒斥后,幡然悔悟,派人追趕,追到黃河邊的時候,百里孟明視等三人卻已經上船出發了。可見,此處“則”也為連詞,但構成轉折關系,可譯為“卻已經、倒已經”,兩個“則”用法各異,符合題干要求。
5.標志識別法
有些虛詞是構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標志詞,如能記住教材中出現的一些有代表性的特殊文言句式,可幫助你快速答題。如表被動的“見”、“于”、“為”、“為所”等,表示賓語前置的“之”(如“何陋之有”)、“是”(如“惟利是圖”)等。同時識記一些含有虛詞的固定格式,如“是以”為“以是”的倒裝,譯為“因為這”;“無以”意為“用來……的”;“其……之謂也(乎)”也是一個固定格式,根據情況可譯為“大概(恐怕、難道)說的是……吧(嗎)”,如XX年高考全國卷第16題要求將“其李將軍之謂也”譯成現代漢語,如果能記住這個固定格式的翻譯模式,解答本題就會易如反掌,可譯為“大概是說李將軍的吧?”或“大概說的是李將軍吧?”。再如XX年高考北京卷第9題c項:此有道者之所以異于俗也/宋何罪之有。兩句中的“之”都是固定格式的標志,一是古漢語中表原因的固定格式,一是賓語提前的標志,兩者顯然不同,可迅速進行排除。
備考創新訓練使用指導
【使用指導】本欄目按照文言虛詞的常見考點與考試題型編排。使用時,最好讓學生課內獨立完成,教師再按類分析,講清各類題目的解題要領,使學生頭腦中形成解題的基本思路。
1、選出“為”字在意義和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項的一句( )
a.為天下興利除害。
b.如姬為公子死,無所辭。
c.父母宗族,皆為戮沒。
d.即解貂覆生,為掩護。
【解析】此題是多義虛詞用法和意義的考查,采用選出不同于其它三項和一句的形式,要求學生首先要分句辨析,再同類合并,找出不同類的一項。c項中的“為”表被動,其余三項均用作介詞“替”)
【參考答案】c
2、下列各句中加點的“且”,與例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例:王不行,示趙弱且怯也。
a.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b.不出,火且盡。
c.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d.喜而捕之,一鳴輒躍去,行且速。
【解析】此題考查副詞“且”的用法和意義,采用與例句比較的形式。a項的“且”解釋為“暫且”,作副詞用;b項的“且”解釋為“將要”,也作副詞用;c項的“且”解釋為“邊……邊……”,作連詞用;只有d項與例句中的“且”都可解作“而且”,用作表示遞進關系的連詞。
【參考答案】d
3、對句中加點的詞意義和用法的判斷,沒有錯誤的一項是
以①八月十三日斬于③市
以②是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于④硎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