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屆高三語文古代詩文閱讀
【案例3】閱讀下面文言文,把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齊恒公好服紫,一國盡服紫。當是時也,五素不得一紫。恒公患之,謂管仲曰:“寡人好服紫,紫甚貴,一國百姓好服紫不已,寡人奈何?”管仲曰:“君欲何不試勿衣紫也,謂左右曰:吾甚惡紫之臭。于是左右適有衣紫而進者,公必曰:“少卻,吾惡紫臭”。公曰:“諾”。于是日郎中莫衣紫,其明日國中莫衣紫,三日境內莫衣紫也。
于是左右適有衣紫而進者。
譯文:
【解題思路】首先要判斷出此句為定語后置句“……者”是定語后置的標志,譯時要將定語還原;另外復音虛詞“于是”翻譯時要與現代漢語連詞“于是”區分,應是“介詞+賓語”的結構,“在這時”之意;“適”在文中是“恰好”的意思;“衣”在文中是破音異讀,第四聲,作動詞用,解釋成“穿”。
【參考答案】在這時恰好有穿著紫衣服進來見您的人
【評點與探究】這道題目考查的范圍比較廣,有倒裝句式,古今同形異義詞,一詞多義現象及名詞活用為動詞現象。在解答時務必考慮全面,不能疏忽任何一個得分點,所以看起來這道題不難,因為整段文言意思比較明確,但要得滿分還是要花大力氣的。在此強調把握這些特殊句子造句、表達與現代漢語不同之外,是讀懂文言文的重要基本功。因此上海卷文言文閱讀、翻譯命題點,年年都涉及這個考點。在做直譯題時,如遇到特殊句式,要特別注意處理好這組矛盾,即首先要準確對譯,注意原句的表達特點,同時要顧及現代漢語的表達規范,句子要通順。
知識歸納與思維拓展使用指導
一、使用指導
本欄目主要是對本考點所涉及的一些知識進行系統歸納與拓展,既要讓學生明白知識體系,又要使學生能結合自己掌握的情況,在頭腦中形成知識網絡,消化并形成解題能力。
二、知識歸納與思維拓展
從高考的特點與考查的目的出發,古文的翻譯總是采用直譯為主的方式,意譯只能是一種次要的方法。高考的特點固然要考查學生對古代詩文閱讀材料在宏觀上的掌握,但更要求考生能夠從微觀上了解并熟悉古代漢語字詞句式等語言知識。因此歷年來試題的設置主要采用直譯的方式,只有在難以直譯或直譯以后表達不了原文意蘊的時候,才酌情采用意譯作為輔助手段。復習中,特別注意以下方面,并運用一定的方法。
(一)把句子放到具體的語言環境中來理解它的真正意思。
語言環境包括內部語境和外部語境。“內部語境”是指語言材料所表達的具體環境。看內部語境就是看與句子相關的上下文,把單個的句子放到文章中,前后聯系起來分析,即“句不離篇”。“外部語境”是指語言發生的場合,作者在該句中所注入的附加因素,如作者的情感,作家的藝術處理等。如“若從君惠而免之,三年將報君賜”這句話,秦將是來報恩還是來報仇,如果不看前面的文字,是無法把握的。特別提醒學生,不要忘了看文言語段中及語段后的任何一個注解,要確信既然注了必定有用。將句子放到具體的內外語境中,才可能正確理解,而正確理解是翻譯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