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屆高三語文古代詩文閱讀
1.分清虛實
文言虛詞和實詞的分類大體上和現代漢語相同,所不同的是代詞一般也歸入虛詞一類。特別要注意的是,文言虛詞大多是從實詞借用或實詞虛化而來的,因而某個詞可以同時兼有實、虛兩種用法的情形極為常見,學習時必須分清哪是實詞,哪是虛詞。如,《鴻門宴》中“誰為大王為此計者”中,前一個“為”是介詞,義為“替”、“給”;后一個“為”是動詞,義為“作出”、“制定”。分清詞意的虛實要根據語境作具體分析。
2.辨明用法
有些虛詞不僅兼有實詞的用法,而且在虛詞范圍內又大都有多種用法,這要根據它在句子里的作用來確定。如,《師說》中的“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前一個“其”是代詞,代上文的“君子”;后一個“其”是副詞,相當于“難道”,加強反詰語氣。如“之”,可以作代詞。可以作助詞,可以作動詞
另一種情況是詞雖不同,但卻都可以表示相同的用法。如“乎”和“于”都可以有介詞的用法。如“皆、悉、咸、舉”都可以表示范圍。
3.通曉古今
要確切了解文言虛詞的用法,還應常與現代漢語進行比較,弄清一些常見虛詞的古今變化,準確掌握這些詞與現代漢語中那些詞相當。
虛詞古今變化的情況大致有以下四種:少數沿用下來;有的完全消失;有的用法發生了變化;有時改用了別的詞。有的文言虛詞沿用下來,古今用法一樣。如“學然后知不足”。有的用法發生變化,如“所以”,古時表原因和憑借,現代表結果。有的改用了別的詞,如“于”在文言文中起多種介紹作用,可是在現代文中分別改用“在、向、到、對、同、比、被”等。
4.注意特殊現象
文言虛詞中還有一些特殊現象,學習時要特別注意。
(1) 兼詞。兼詞是指兼有兩個詞的意義和作用的單音詞,它所兼的兩個詞屬于兩個不同的詞類。如“諸、叵、焉”等。
(2) 虛詞的連用。虛詞的連用是為了加強語氣,較多的是兩個虛詞的連用,也有三個連用的。如“借第令”
(3) 雙音異義。文言中原為兩個單音詞(有的兩個都是虛詞,有的一個是虛詞,一個是實詞),發展到現代漢語變為一個雙音虛詞,如“于是、可以、從而、其實”等。
三、《考試說明》規定的18個文言虛詞用法及釋義
1、而
①表示轉折關系,相當于“然而”、“可是”、“卻”。例:“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②表示偏正關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詞,相當于“著”、“地”等,或不譯。例:“一絲而累,以至于寸”,“嘩然而駭者,雖雞狗不得寧焉”。
③表示假設關系,連接主語和謂語,相當于“如果”、“假使”。例:“人而無信,不知其可”,“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
④表示并列,相當于“而且”、“又”、“和”或不譯。例:“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
⑤表示承遞關系,相當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譯。例:“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余聞而愈悲”。
⑥通“如”:好像,如同。例:軍驚而壞都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