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屆高三語文古代詩文閱讀
3.在動詞前邊用“見”作為被動詞標志,構成:主語+見+動詞。例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又可以再在動詞后邊用介詞“于”引出動作行為主動者,構成:主語+見+動詞+于+名詞。例如: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
4.在動詞前邊用“受”,同時在動詞后邊用介詞“于”引出動作行為的主動者,構成:主語+受+動詞+于+名詞。例如: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
5.在動詞前邊用介詞“被”作為標志,又可以有以下兩種格式:
①配合介詞“于”引出行為主動者:主語+被+動詞+于+名詞。例如:燕以萬乘之國被圍于趙。
不用“于”,也可以直接引出行為主動者。例如: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
(三)賓語前置
賓語前置是屬于文言文特殊句式倒裝句其中的一種。倒裝句的形式還包括主謂倒裝、定語后置和介賓短語后置。賓語前置是考綱要掌握和考查的重點內容。
在古代漢語里,賓語的位置也和現代漢語一樣,一般都在動詞(或介詞)的后面,但為了強調賓語,在一定條件下,就把它放在動詞(或介詞)的前面。賓語前置可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1. 在疑問句里,作賓語的疑問代詞(安、何、誰等),一般提到動詞或介詞前。例如:①沛公安在?②富者曰:“子何持而往?”③微斯人,吾誰與歸?④何以效之?
2.在否定句里,作賓語的代詞,也都提到動詞的前邊,例如:①時人莫之許也。②三歲貫女,莫我肯顧③彼不我恩也。
3.為了強調賓語,借助“之”“是”等的幫助,把賓語從詞的后面提到動詞的前面。這“之”“是”便成了賓語提前的標志,無其他義。例如:①孔子云:“何陋之有?”②唯利是圖。
4.介詞賓語的前置。例如:①國胡以相恤?②一言以蔽之。
(四)省略句
文言文某些詞或某些成分經常省略,比白話文多見。
1.省主語。例如:①(蛇)觸草木,(草木)盡死。②(成名)喜而捕之,(蟲)一鳴輒躍去,(蟲)行且速。
2 .省謂語動詞。例如:①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②及在公下廠獄,史朝夕(候)獄門外。
3.省賓語。①省動詞賓語。例如:權起更衣,肅追(之)于宇下。②省介詞賓語。例如:秦王不懌,為(之)一擊缶。
4.省介詞。例如:①將軍戰(于)河北,臣戰(于)河南。②死馬且買之(以)五百金,況生馬乎?
5.省量詞。例如:①蟹六(只)跪而二(只)螯。②寒暑易節,始一(次)反焉。
三、實詞活用的一般規律。
(一)、使動用法
1、動詞的使動用法
(1)動詞的使動用法主要集中在不及物動詞上。
①焉用亡鄭以陪鄰?
②項伯殺人,臣活之。
③廣故數言欲亡,忿恚尉。
以上例句中的“亡”“活”“忿恚”都是不及物動詞,都不能帶賓語,但因分別跟了“鄭”“之”“尉”,成為使動用法。“亡鄭”即“使鄭國滅亡”;“活之”即“使之活”,這里可譯為“救了他”;““忿恚尉”即“使尉忿恚(發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