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屆高三語文古代詩文閱讀
5、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
直接抒發自己的感情,就是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通過對某些事物、某個問題等的敘述、描寫或議論,含蓄地抒發自己的感情,就是間接抒情。中國古典詩歌追求含蓄,所以往往是間接抒情。如1995年高考詩歌鑒賞題(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作者是通過問答、責問慨嘆綠肥紅瘦,將憐花傷春之情,委婉含蓄地表現出來,是間接抒情,而不是直抒胸臆。
6、情景交融
“一切景語皆情語”,景中寓情,情景交融是古典詩歌常用的手法。(是否情景交融,是判斷古典詩歌有無意境的標志;而是否有意境,又是判斷古典詩歌是否為上乘之作的標志。)比如上文司馬光的《客中初夏》,看似寫景,實乃抒情。再如張可久《[雙調]清江引•秋懷》:西風信來家萬里,問我歸期未?雁啼紅葉天,人醉黃花地,芭蕉雨聲秋夢里。
詩人緊緊把握題意,用西風、北雁、紅葉、黃花、芭蕉、雨聲,點染成一幅蕭瑟的秋景。又因“西風”的到來而聯想到“歸期”的未卜;因“芭蕉雨聲”而烘托出自己的功名未就、輾轉反側的愁思。句句是寫景,句句又是抒情,情和景高度的統一起來。
7、托物言志和托物寓意
托,寄托,借助;物,客觀外物;言,表達;志,志向,志愿;寓,寄托,隱含;意,心愿,愿望。簡單地說,托物言志,就是借助具體外物來表達自己的志向、志愿。如上文司馬光的《客中初夏》一詩。托物寓意,就是將思想隱含在具體的外物之中。實際上,“志”和“意”往往是一回事,都可理解為思想感情、理想愿望、見解主張等等。詩歌鑒賞方面的文章,使用“托物言志”說法的多。我的體會是,托物寓意,“意”更隱含些。
如蘇軾《待月臺》:“月與高人本有期,掛檐低戶映娥眉。只從昨夜十分明,漸覺冰輪出海遲。”后兩句詩寫出了因滿招損的自然規律。滿月給人間曾帶來無限美景和喜悅之情,然而滿即缺之始。詩人久久佇立,眺望遠海,等待著遲遲升起的一輪冰月,心中不免泛起淡淡的愁緒。稱月為“冰輪”,表現了月的光潔、純凈,同時也略帶清寒之意。此時詩人那官場失勢的往事,大概正隨著海上徐徐升起的明月而浮現在猶如海波一樣動蕩不寧的思緒之中了。讀這樣的托物寓意的詩,是需要對詩人的身世、經歷乃至創作風格有相當的了解的,否則很難把握其隱含之意。
8、象征
借助于特定具體的事物,寄寓某種精神品質或抽象事理。如黃巢《不第后賦菊》:“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睂懙氖乔镲L蕭殺,百花凋零,唯有傲霜挺立的菊花卻精神百倍,方興未艾,長安城里遍地黃金璀璨,清香彌漫;實際上,詩人是以菊花盛開象征起義的最后勝利,表達了推翻唐王朝腐朽統治的決心和信心。
9、用典
古典詩歌中常常引用古書中的故事或詞句,這就叫作用典。使用典故使詩歌的內容更加豐富。如1996年高考詩歌鑒賞所選的一首元曲阿魯威的《[雙調]折桂令•詠史》:“問人間誰是英雄?有釃酒臨江,橫槊曹公。紫蓋黃旗,多應借得,赤壁東風。更驚起南陽臥龍,便成名八陣圖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東!边@首詩主要使用的手法就是“用典”。對用典的詩,需要理解典故的含義才能讀懂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