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屆高三語文古代詩文閱讀
⑥用在句末,表示反詰語氣。例: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
⑦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語氣。例: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
12、以
①因為,由于:例: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②相當于“而”。例:余與四人擁火以入。
③把,拿,用。例: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詞賓語。)
④以為,認為。例: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
⑤憑,憑借。例: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
⑥按照,依照。例:策之不以其道。
⑦根據。例:今以蔣氏觀之,猶信。
⑧通“已”,已經。例:固以怪之矣。
⑨作語助,表示時間、方位和范圍。例:受命以來,夙夜憂嘆。(以:表時間)
⑩在。例: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至于泰安。
⑾作語助,起調整音節作用。例:逆以煎我懷。
⑿為。例:①如或知爾,則何以哉?(以:做)
⒀通“已”,止。例:無以,則王乎?
⒁任用。例: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
⒂此,這。例:以一物體與物物爭。(本義項指前一個“以”。)
13、因
①于是,就。例:因左手把秦王之袖。
②依照,根據。例:變法者因時而化。(因:這里有隨著的意思。)
③依靠,憑借。例: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④趁著,趁此。例:不如因而厚遇之。
⑤通過,經由。例: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⑥因為。例:因造玉清宮,伐山取材,方有人見之。
⑦緣由,機緣。例:于今無會因。
⑧沿襲。例:因遺策。
⑨繼續。例: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
14、于
①對,對于。例: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②在。例:縉紳、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計所出。
③與,跟,同。例:莫若遣腹心自結于東,以共濟世業。
④到。例:指通豫南,達于漢陰。
⑤從,自。例:至廢孟子而不立,非導源于小儒乎?
⑥在……方面。例:荊國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⑦比。例: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⑧表被動。例:故內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
⑨受。例:不拘于時,學于余。(本義項指前一個“于”。)
⑩向。例:事急矣,請求救于孫將軍。
⑾給。例:我以天下之利盡歸于己。
15、則
①卻,可是。例: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
②那么,就。例:為之,則難者亦易矣。
③用在對比句中,相當于“就”。例: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④就是。例:則者岳陽樓之大觀也。
⑤原來是。例:徐而察之,則上皆石穴罅。
⑥只。例:則被這枷紐的我左側右偏。
⑦同“輒”,總是,常常。例:居則曰:“不吾知也!”
⑧原來已經。例:鄭穆公使視客館,則束載、厲兵,秣馬矣。
16、者
①指人、物、事、地點等,相當于“……的”或“……的人”(東西、事情、地方)例: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者:指人)
②用在動詞或形容詞之后,組成一個名詞性短語。例: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
③放在主語之后,表示提頓或判斷。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