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屆高三語文古代詩文閱讀
【案例2】XX年全國高考試卷第13題(引文見附錄)
對下列各句中“之”字稱代內容的說明,不正確的一項是
a.是時會暮,胡兵終怪之 稱代前文的(廣軍)“解鞍”、“士皆縱馬臥”。
b.避之數歲,不敢入右北平 稱代前文的“(李)廣”。
c.飲食與士共之 稱代前文的“賞賜”。
d.百姓聞之,無老壯皆為垂涕 稱代前文的(李)廣“遂引刀自剄”。
【解題思路】a項“是時會暮,胡兵終怪之”中的“怪”是意動用法,從上文來看,使胡兵感到“驚怪”的是大敵當前,李廣軍隊卻“解鞍”、“士皆縱馬臥”的情況。所以a項的指代義并沒有錯。b項“避之數歲,不敢入右北平”從上下文來看指的是胡人懾于“飛將軍”李廣的威儀,幾年內不敢侵犯李廣鎮守的右北平的情況,顯然此處的“之”稱代的應是前文的“(李)廣”。c項“飲食與士共之”中“之”受動詞“共”的支配(上文中“賞賜”則受動詞“分”的支配),講的是李廣與士卒共飲食的情況,“之”在此處當指前頭的“飲食”一詞,而不是前文的“賞賜”。d項“百姓聞之,無老壯皆為垂涕”中的“之”可譯為“這件事”,從上文來看當指卓立戰功、敦厚端直、受人愛戴的一代名將李廣“引刀自剄”這一悲慘史實。
【參考答案】c
【評點與探究】此題涉及“之”的作用,也屬于常見文言虛詞的一般用法。主要考查學生理解代詞稱代作用方面的水平和能力。這道題給出四個使用了人稱代詞“之”字的文句,同時對各句中“之”字的稱代內容進行說明,要求選出說明不正確的一項。這種考查形式曾在1992年的全國試題中使用過,當時是考查指示代詞“是”字的指代內容,具有較好的效度。應當說,“之”字與“是”字均是文言文中出現頻率極高的虛詞,對它們用法的考查是很有必要的。這道題的命題應該說對我們文言教學頗有引導作用,那就是要切實把對文言虛詞的理解落實到對原文的把握上,在解答的過程中充分突出上下文語境的提示作用。
【案例3】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題目。
權善才,高宗朝為將軍,中郎將范懷義宿衛昭陵,有飛騎犯法,善才繩之。飛騎因番請見,先涕泣不自勝,言善才等伐陵柏,大不敬。高宗悲泣不自勝,命殺之。大理丞狄仁杰斷善才罪止免官。高宗大怒,命促刑。仁杰曰:“法是陛下法,臣僅守之。奈何以數株小柏而殺大臣?請不奉詔。”高宗涕泣曰:“善才斫我父陵上柏,我為子不孝,以至是。知卿好法官,善才等終須死。”仁杰固諫,侍中張文瑾以笏揮令出,仁杰乃引張釋之高廟、辛毗牽裾之例,曰:“臣聞逆龍鱗,忤人主,自古以為難,臣以為不難。居桀紂時則難,堯舜時則不難。臣今幸逢堯舜,不懼比干之誅。陛下不納臣言,臣瞑目之后,羞見釋之、辛毗于地下。
分別比較下列兩組句子中加點的字的意思,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
①飛騎因番請見 ③大理丞狄仁杰斷善才罪止免官
②仁杰乃引張釋之高廟、辛毗牽裾之例 ④法是陛下法,臣僅守之
a.“因”和“乃”相同,“止”和“僅”不同
b.“因”為“乃”相同,“止”和“僅”也相同
c.“因”和“乃”不同,“止”和“僅”相同
d.“因”和“乃”不同,“止”和“僅”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