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屆高三語文古代詩文閱讀
注:晏元獻公,名殊,字同叔,北宋人。
1、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a、執政莫諭所因 諭:明白
b、但無錢不能出耳 但:但是
c、知事君體 事:侍奉
d、仁宗朝卒至大用 卒:終于
解析:“但”意為“只是”。
答案:b
2、分別比較下列兩組句子中加點的字的意思和用法,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①上諭之日 ②上面諭除授之意 ③及為館職時 ④正可為東宮官
a、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d、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解析:①“之”是代詞,代“執政”;②“之”是結構助詞“的”;③和④的“為”都是動詞,“擔任官職”的意思。
答案:a
3、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表現晏殊誠實的一組是
①有賦草尚在,乞別命題 ②許臣幕擇勝燕飲
③獨家居,與昆弟講習 ④公語言質野
⑤臣若有錢,亦須往 ⑥仁宗朝卒至大用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①④⑤ d、③④⑥
解析:②句省略的主語是“皇上”,故②句不是寫晏殊的;③句寫晏殊因為家貧,只好在昆弟留在家中,不能參加燕飲,與誠實無關。
答案:c
4、下列敘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晏殊途同歸是孩子時,就參加了進士考試,因他考前做過試題而得以考中。
b、當朝廷文官整日安飲時,晏殊仍過著清貧的生活,潛心研究學問,一點也不羨慕豪華奢侈。c、皇帝正是看中了晏殊質樸誠實的品質,所以將東宮官授予他。
d、晏殊深知侍奉皇上就是要誠實,因而得以信賴,一再受到重用。
解析:晏殊“乞別命題”可證明他并未做考前做過的題目,故a錯;且“皇子”并不是指“孩子”;“臣非不東燕游者”說明晏殊還是羨慕豪華奢侈的生活的,故b錯;皇帝將東宮官授予晏殊,是因為皇帝以為晏殊不喜歡“嬉游燕”以及認為晏殊好學,“謹厚”,與其“誠實”無直接關系,“誠實”也是從晏殊后來在接受面時的一番話中認識到的,故c錯。
答案:d
5、將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1)以至市樓酒肆,往往皆供帳為游息之地。
(2)忽自中批除晏殊。
解析:(1)“供張”意為陳設帷帳等用具用以舉行宴會。“以至”是一個表結果的連詞,帶出以下是一個完整句子,“市樓酒肆”是句子的主語,“為”是“作為”。a、c誤用了因果關系去理解;d項“為……地”誤譯為“到了……地步”。(2)“除”在文言中表示“授予官職”。
譯文:(1)以至樓閣酒店都要提供帷帳作為游玩休息的地方。(2)忽然從宮中批示任命晏殊。
十五、閱讀下列文言文,完成1-6題。
郭汾陽在汾州,嘗奏一州縣官,而敕不下。判官張曇言于同列,以令公勛德,而請一吏致阻,是宰相之不知體甚也。汾陽王聞之,謂僚屬曰:“自艱難以來,朝廷姑息方鎮武臣,求無不得。以是方鎮跋扈,使朝廷疑之,以致如此。今子儀奏一屬官不下,不過是所請不當圣意。上恩親厚,不以武臣待子儀,諸公可以見賀矣!”聞者服其忠公焉。王在河中,禁無故走馬,犯者死。南陽夫人乳母之子抵禁,都虞候杖殺。諸子泣告于王,言虞候縱橫之狀,王叱而遣之。明日,對賓僚吁嘆者數四。眾皆不曉,徐問之,王曰:“某之諸子,皆奴材也。”遂告以故曰:“伊不賞父之都虞候,而惜母之阿奶兒,非奴材而何?”
1.文中“郭汾陽在汾州”和“以令公勛德”兩句中的“汾陽”“令公”都是對郭子儀的稱謂。下列對稱謂的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