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屆高三語文古代詩文閱讀
【答案】c
備課資料匯編
一、近年高考題分析。
因《考試說明》未作要求,近年高考中只有XX年北京春季卷第8題及XX年全國卷翻譯題(見本考點《案例探究》)等少數題目直接考查句式。詞類活用也是在翻譯題中涉及多,上海卷中出現較多。
◆XX年上海高考卷第20題
把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法者,所以禁民為非而使其遷善遠罪也。
【解析】此題考查了判斷句式“……者……也”。答案:法律,是用來禁止百姓做壞事使他們走向善行遠離罪行的。
◆XX年上海春季高考卷第25題
與“后有老父遺劍于路”句式不同的一項是
a.死生,晝夜事也 c。三歲貫女,莫我肯顧
c.石之鏗然有聲者 d.刑戮是甘
【解析】b、c、d三項都是倒裝句,a項是判斷句。答案:a
◆XX年上海高考卷第23題
寫出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
晉侯觴客于柳溪
【解析】此題考查名詞活用作動詞,從“觴”后面的名詞“客”可以看出它們構成動賓關系,“觴”必是活用為動詞了。答案:觴:以酒款待
二、常見文言句式匯編
(一)判斷句
白話文用動詞“是”聯系判斷句中兩部分,而文言文中判斷句的主要特點是不用判斷詞,而以主語謂語直接相續。文言文表判斷的常見句式有:
1.用助詞“者”和“也”(耳)配合,表示判斷。“者”表示主語后的提示和停頓(又叫提頓),“也”(耳)結尾表示判斷語氣。
①用“……者……也”格式。例如: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②用“……也”(耳)格式。例如:夫戰,勇氣也。
③用“……者……”格式。例如:粟者,民之所種。
2.在主謂間,用“即”“乃”“則”“皆”“本”“誠”“亦”“素”等副詞表示肯定判斷,兼加強語氣。例如:①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②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③梁父即楚將項燕。④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⑤環滁皆山也。⑥臣本布衣。“乃”“則”“即”有“就是”之意。
3.動詞“為”和判斷詞“是”表示判斷。例如:①此為何若人?②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為”有“算是”之意。
4.“者”“也”都不用,完全憑句意去判斷。例如:劉備,天下裊雄。
5.用否定副詞“非”表示否定判斷,這種句子跟白話文“……不是……”的句式相當。例如:a夫病者所見非鬼也。b視之,非字而畫。c予本非文人畫士。d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二)被動句
在動詞作謂語的句子里,主語不是動詞所表示的動作的施動者,而是動作的承受者,這種句式叫被動句。常見的文言被動句有以下幾種:
1.在動詞謂語后邊也用介詞“于”,把動作行為的主動者介紹出來,構成:“主語+動詞+于+名詞”的格式。例如:而君幸于趙王。②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
2.介詞“為”引出動作行為主動者或配合“所”字一起使用,又有以下三種格式:①主語+為+名詞+動詞。例如:身客死于秦,為天下笑。②主語+為+名詞+所+動詞。例如:賈家莊幾為巡徼所陵迫死。③“為所”連用,主語+為所+動詞。例如: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