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屆高三語文古代詩文閱讀
【參考答案】c
11、下列句子中“而”字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
a. 臣不知陛下何以責玄齡等,而玄齡等亦何所謝
水落而石出者
b. 驪山北構而西折
誰得而族滅之
c.不敢言而敢怒
吾嘗終日而思矣
d.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解析】a組的“而”表示并列關系;b組的“而”表示承接關系;c組的“而”前一句中表示轉折關系,可譯為“但,卻”,后一句中表示修飾關系;d組中的“而”表示遞進關系。
【參考答案】c
12、下列句子中“之”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項是( )
a.當請陛下罷之 上甚愧之
b.是寡人之過也 四方之土來者,必廟禮之
c.臣之壯也,猶不如人 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
d.何后之有 句讀之不知
【解析】a組中的“之”前一個為代詞,后一個為音節助詞;b組中的“之”表示修飾關系;c組中的“之”取消句子獨立性;d組中的“之”起提賓作用。
【參考答案】a
備課資料匯編
一、近年高考題分析
◆XX年全國高考卷第13題(原文見附錄)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a、故且緩攻即墨以待其事。 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
b、遣使約降于燕。 故內惑于鄭袖。
c、田單乃收城中得千余牛。 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
d、五千人因銜枚擊之。 相如因持璧卻立。
【解析】a項的“以”全都是連詞,表目的,可譯成“來”,b項的第一個“于”譯為“在”,表范圍,第二個“于”譯成“被”,表被動,c項的“乃”都譯為“于是,就”,d項的“因”譯為“于是,就”。答案:b
◆XX年北京高考卷第9題(原文見附錄)
下列各組句子,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過于荊,至江上。/苛政猛于虎也。
b.曰:“吾知所之矣。”因如吳。/秦伏兵絕其后,因留懷王以求割地。
c.此有道者之所以異乎俗也。/宋何罪之有?
d.知不以利為利矣。/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
【解析】b項中“因”都理解為“于是”,a項前一個“于”作“從”,后一個作“比”解,c項中前一個“之”作主謂之間助詞,不譯,后一個“之”賓語前置的標志,d項中前一個“以”作“把,拿”解,后一個“以”作“以致”解。答案:b
◆XX年北京高考春季卷第9題(原文見附錄)
下列各組句子,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嬰之亡,豈不宜哉。 b.方見國之必侵。
胡子聞北郭子之以死白己也。 晏子見疑于景公。
c.吾將以身死白之。 d.因謂其友曰。
險以遠,則至者少。 公等錄錄,所謂因人成事者也。
【解析】b項中前一個“見”是“看見”,后一個“見”表被動,c項中前一個“以”是“用”,介詞,后一個“以”相當于“而”,表并列,作“又”解,d項中前一個“因”作“于是”,后一個作“依靠”解。a項中兩個“之”用在主謂之間,不譯。答案:a
二、學習文言虛詞規律方法總結
與文言實詞相比較,文言虛詞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用法比實詞靈活,往往一個字有好幾種用法,好幾種解釋,甚至分屬好幾類詞。二是使用頻率比實詞高,許多常用的虛詞,在一篇中會多次出現。三是語法功能比實詞強,實詞往往要靠虛詞的組合、連接、輔助而成為完整的句子,體現不同的意思,抒發不同的感情,表達不同的語氣。四是在漢語的發展歷史中,變化比實詞大。因此,確切掌握文言虛詞的這些特點,掌握常用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對增強閱讀文言文的能力是大有好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