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屆高三語文古代詩文閱讀
4.傳文評價陳壽說:“其為時所重如此。”這樣說的根據(jù)是
a.宦人黃皓專弄威權,大臣皆曲意附之,壽獨不為之屈。
b.撰《蜀相諸葛亮集》,時人稱其善敘事,有良史之才。
c.撰《魏蜀吳三國志》,奏之。除著作郎,領本郡中正。
d.夏侯湛見壽所作,壞己書而罷。張華認為當以《晉書》相付耳。
【解析】此題尋找論點的依據(jù)的能力。a項是說陳壽的為人,bc兩項是當時人對他的評價,非作者。
【答案】d
5.對傳文自“或云”至末尾一段內(nèi)容、觀點正確的理解是
a.交代了陳壽低評丁儀、丁庾及諸葛亮、諸葛瞻的原因。
b.反映了陳壽撰史的態(tài)度有欠嚴肅、公允,有挾私報復之嫌。
c.評價諸葛亮、諸葛瞻有別于丁儀、丁庾,褒貶不同,側重各異。
d.陳壽客觀記載了諸葛亮、諸葛瞻的弱點與不足,議論他的人因此就少了。
【解析】本題考查對作者觀點態(tài)度的把握。a、c兩項都談到陳壽對丁儀、丁庾的評價問題,而事實上從“丁不與之,竟不為立傳”可知,陳壽并沒有為二丁立傳,因此a、c兩項是與原文相矛盾的,應排除。文中“議者以此少之”的意思是評價他的人因此而輕視他,而d項卻誤以為“議論他的人因此就少了”,故也應排除。
【答案】b
6.閱讀下面兩節(jié)文字,完成題目。
甲:季布為河東太守,孝文時,人有言其賢者,孝文召,欲以為御史大夫。復有言其勇,使酒難近。至,留邸一月,見罷。季布因進曰:“臣無功竊寵,待罪河東。陛下無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無所受事,罷去,此人必有以毀臣者。夫陛下以一人之譽而召臣,以一人之毀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識聞之有以窺陛下也。”上默然慚,良久曰:“河東吾股肱郡,故特召君耳。”布辭之官。(《史記•季布欒布列傳》)
乙:以一人之譽而召季布,以一人之毀而遣季布,天下將窺其淺深,雖然,何病?人主威福之大權,豈以天下莫能窺為不測哉!布之悻悻于罷去,而仰詰人主以取快,其不足為御史大夫,明矣。使酒難近之實,自露而不可掩矣。文帝之失,輕于召布也,非輕于罷也。慎用大臣而不吝于改過,聞人之言,遲之一月,而察其非誣,默然良久而曰:“河東吾股肱郡,故特召君”,所以養(yǎng)臣之恥,非慚也。如其慚也,抑以輕于召布而愧其知人之不夙也。(王夫之《讀通鑒論》卷二)
從司馬遷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他對季文和文帝的看法,王夫之的看法與他不同。兩者的差別有四種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
a.司馬遷認為季文剛直敢言,文帝缺乏主見,但知過能改;王夫之認為季文偏狹任 性,文帝知過能改,只是改過太遲。
b.司馬遷認為季文剛直敢言,文帝缺乏主見,又文過飾非;王夫之認為季文偏狹任 性,文帝知過能改,只是知人太晚。
c.司馬遷認為季文剛直敢言,文帝缺乏主見,又文過飾非;王夫之認為季文偏狹任 性,文帝知過能改,只是改過太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