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屆高三語文古代詩文閱讀
(二)把握文言翻譯的原則。
1、譯文做到“信”“達”“雅”。
所謂“信”,就是要求譯文準確表達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遺漏,也不隨意增加意思,也就是不“走樣”。所謂“達”,就是要求譯文明白通暢,符合現代漢語表述習慣,沒有語病。所謂“雅”,就是進而要求譯文的用詞造句比較考究,能體現原文的語言特色,文筆優美,富有表現力。就中學生來說,這一項較高的要求,但前兩點是應該做到的,否則不能說是好譯文。
2、翻譯時做到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所謂直譯,就是嚴格按照原文字句一一譯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詞造句的特點,力求表達方法和原文一致。直譯也就是字字落實,即原文字字在譯文中有著落,譯文字字在原文中有根據。例如:
原句:鄭人使我掌其北門之管。
譯句:鄭國人讓我掌管他們的北門的鑰匙。
所謂意譯,則是按原文表達的大意來翻譯,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采用和原文很不同的表達方法。例如:
原句: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
譯句:(張衡)到職工作三年,給朝廷上書,請求退職回家。
這兩者雖是矛盾,但又是相輔相成的。一般的說來,應以直譯為主,在難于直譯時,輔以意譯。
(三)文言翻譯的方法。
由于高考中采用直譯的方式,因此,翻譯句子應該著重以直譯為主進行訓練。
1、對照翻譯。
文言單音詞對譯為現代漢語雙音詞或多音節詞。如,“商君佐之”——商君輔佐他。“今行而無信,則秦未可親也”中的“信”——信物,親近。
2、換成今語。
主要是一些古今同形異義詞、通假字,替換成現代漢語與之相應的詞語。如:“祖父”“妻子”“受業—授業”“尺寸之地”中的“尺寸”譯為“一點點”。
3、保留不譯。
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人名、地名、國名、年號、朝代、官職、典章制度、物品名稱、度量衡等。
4、刪掉不譯。
如:句首發語詞、陪襯語素、結構助詞、個別只起語法作用的連詞。
5、補充省略。
句中一些省略的成分,有時需要補出。如“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顯然省略謂語“威”可補譯為“你們看廉將軍比秦王誰厲害?”
6、調整語序。
一些文言句式的詞序,有時必須改變。主謂倒裝,賓語前置,定語后置,介詞結構后置等,譯時需顛倒過來。如,“甚矣,汝之不惠!”這是主謂倒裝,應顛倒過來,譯為:“你的不聰明,太過分了”。
7、擴充凝縮。
有些特殊的句子,譯時需要擴充或凝縮。如:“懷敵附遠,何招而不至?”這類句子言簡意豐,如不多用些筆墨,難于把意思表達清楚,特別是一些詩句或類似詩歌的句子,更是這樣。可擴充文字譯為“使敵人降順,讓遠方的人歸附,招撫誰,誰會不來呢?”再如,“(秦)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這類句子,為了增強氣勢,故意用繁筆。現代漢語很難找到四種不同的說法來譯“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所以可凝縮為:秦有并吞天下,統一四海的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