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屆高三語文古代詩文閱讀
太平崔默庵多神驗。有一少年新娶,未幾出痘,遍身皆腫,頭面如牛。諸醫(yī)束手,延默庵診之。默庵診癥,茍不得其情,必相對數(shù)日沉思,反復診視,必得其因而后已。診此少年時,六脈平和,惟稍虛耳,驟不得其故。時因肩輿道遠腹餓,即在病者榻前進食。見病者以手擘目,觀其飲淡,蓋目眶盡腫,不可開合也。問:“思食否?”曰:“甚思之,奈為醫(yī)者戒余勿食何?”崔曰:“此癥何礙于食?”遂命之食。飲啖甚健,愈不解。久之,視其室中,病榻桌椅漆氣熏人,忽大悟,曰:“余得之矣!”亟命別遷一室,以螃蟹數(shù)斤生搗,遍敷其身。不一二日,腫消痘現(xiàn),則極順之癥也。蓋其人為漆所咬,他醫(yī)皆不識云。
22.寫出下列加點詞在句中的含義。
(1)延默庵診之( )(2)茍不得其情( )(3)亟命別遷一室( )
答案:(1)請 (2)如果 (3)趕快\急忙
23.“余得之矣”一句中的“之”是指代_______________
答案:病因
24.把下列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
蓋目眶盡腫,不可開合也。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奈為醫(yī)者戒余勿食何?
譯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由于眼眶全腫了,不能睜開眼。
對醫(yī)生告誡我不要吃東西怎么辦?(或:醫(yī)生告誡我不要吃東西,對此該怎么辦?)
25.這篇文章記敘了崔默庵給一“少年”診病的全過程:先把脈,再觀察__,然后觀察__,最后發(fā)現(xiàn)得病的真正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飲食,居室,被漆的氣味所傷害。
(六)閱讀下文,完成第26-29題。
甲文:自念《志》云:“宕在山頂,龍湫之水,即自宕來。”余與二奴東越二嶺,人跡絕矣。已而山愈高,脊愈狹,兩邊夾立,如行刀背。又石片棱棱怒起,每過一脊,即一峭峰,皆從刀劍隙中攀援而上。如是者三,但見境不容足,安能容湖?既而高峰盡處,一石如劈,向懼石鋒撩人,至是且無鋒置足矣!躊躇崖上,不敢復向故道。俯瞰南面石壁下有一級,遂脫奴足布四條,懸崖垂空,先下一奴,余次從之,意可得攀援之路。及下,僅容足,無余地。望巖下斗深百丈,欲謀復上,而上巖亦嵌空三丈余,不能飛陟。持布上試,布為突石所勒,忽中斷。復續(xù)懸之,竭力騰挽,得復登上巖。出險,還云靜庵,日已漸西。選自《徐霞客游記》)
乙文:登不必有徑,荒榛密菁,無不穿也;涉不必有津,沖湍惡瀧,無不絕也。峰極危者,必約而踞其巔;洞極邃者,必猿掛蛇行,窮其旁出之竇。途窮不憂,行誤不悔。瞑則寢樹石之間,饑則啖草木之實。不避風雨,不憚虎狼,不計程期,不求伴侶。以性靈游,以軀命游。亙古以來,一人而已!(選自潘耒《〈徐霞客游記〉序》
[注]《志》:指《大明一統(tǒng)志》。 宕:也寫作“蕩”,這里指雁蕩山頂?shù)难愫?br>26.寫出下列兩個“絕”字在文中的含義
人跡絕矣( ) 無不絕也( )
答案:不見 橫渡
27.甲文“安能容湖”中的“湖”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徐霞尋湖的目的是___________
答案:雁湖(或“宕”) 考察龍湫之水的源頭
28.乙文“洞極邃者,必猿掛蛇行,窮其旁出之竇”一句中的“猿掛蛇行”用現(xiàn)代漢語怎么翻譯?作者是否用它直接描繪洞穴恐怖的景象?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