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屆高三語文古代詩文閱讀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解析】“以”①介詞,在,②介詞,因;“于”③介詞,在,④介詞,從。
【參考答案】c
閱讀下列文言語段,完成4-5題。
時鄴銅爵臺新成,太祖悉將諸子登臺,使各為賦。植援筆立成,可觀,太祖甚異之。每進見難問,應聲而對,特見寵愛。太祖征孫權,使植留守鄴,戒之曰:“吾昔為頓邱令,年二十三。思此時所行,無悔于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與!”植既以才見異,而丁儀、丁廙、楊修等為之羽翼。太祖狐疑,幾為太子者數矣。而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勵,飲酒不節。文帝御之以術,矯情自飾,宮人左右,并為之說,故遂定為嗣。植嘗乘車行馳道中,開司馬門出。太祖大怒,公車令坐死。由是重諸侯科禁,而植寵日衰。太祖既慮終始之變,以楊修頗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誅修。植益內不自安。(建安)二十四年,曹仁為關羽所圍。太祖以植為南中郎將,行征虜將軍,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植醉不能受命,于是悔而罷之。 (《三國志•魏書十九•陳思王植傳》節選)
4、下面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
a.①可不勉與 ②與嬴而不助五國
b.①丁儀、丁廙、楊修等為之羽翼 ②既來之,則安之
c.①曹仁為關羽所圍 ②余在患難中,間以詩記所遭
d.①以楊修頗有才策 ②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
【解析】此題考查了四個文言虛詞的用法和意義,其中四句來自教材。a項中①作助詞用,通“歟”,相當于“嗎”,②作動詞用,結交、交好;b項“既”都作連詞; c項的“所”都作助詞,用在動詞前,表示“……的”;d項的“以”都作連詞用,表原因。
【參考答案】a
5、分別比較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字的意思,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
①于是以罪誅修 ③文帝御之以術
②于是悔而罷之 ④宮人左右,并為之說
a.兩個“于是”字意思相同,兩個“之”字指代對象相同
b.兩個“于是”字意思不同,兩個“之”字指代對象不同
c.兩個“于是”字意思不同,兩個“之”字指代對象相同
d.兩個“于是”字意思相同,兩個“之”字指代對象不同
【解析】此題考查了雙音節虛詞“于是”的意思及代詞“之”指代對象異同的比較。①②兩個“于是”意義和用法相同,都作承接關系的連詞;①“之”作代詞,代曹植,②“之”是代詞,代曹丕。
【參考答案】d
鄭光,宣宗之舅,莊吏恣橫,為閭里患。積歲征租不入,戶部侍郎韋澳為京兆尹,執而械系之。上于延英①問澳,上曰:“卿禁鄭光莊吏,何罪?”澳具奏之。上曰:“卿何以處之?”對曰:“臣欲寘②于法。”上曰:“鄭光甚惜之,何如?”對曰:陛下自內庭用臣為京兆,欲以清畿甸③之積弊。若鄭光莊吏積年為蟗,得寬重辟,是陛下之法獨行于貧戶,臣未敢奉詔。”上曰:“誠如此。但鄭光歹帶朕不置,卿與痛杖,貸其死,可乎?”對曰:“臣不敢不奉詔,但許臣且系之,俟征足乃釋之。”上曰:“灼然可。朕為鄭光故橈卿法,殊以為愧。”澳自延英出,徑入府,即杖之,督租數百斛足,乃以吏歸光。(選自《通鑒》)
【注釋】①延英:宮殿名。②寘:同“置”。③畿甸:京都周圍附近的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