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屆高三語文古代詩文閱讀
五、篩選文中的信息
教學建議
文章是信息的載體,離開對信息的關注,讀懂字義、詞義和句子意思就毫無意義。如何正確處理文章中信息,XX年《考試說明》提出了“篩選”和“提取”兩個具體要求,XX年《考試說明》規定為“篩選文中的信息”,刪掉了“并提取”三字,使要求更加簡潔,其考查難度基本沒有變化。
“篩選”就是通過淘汰的方法挑選,它要求能夠識別和區分不同信息。
在復習過程中,教師可強調以下內容:
1.要重視對全文通讀,明確基本信息。記敘性的文字要理清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的前因后果;議論性的文字要理清論點、論據及論證方法等。
2.其次要看清題干,這一點,關乎到“篩選”的方向。尤其要吃透題干中關鍵詞的含義,明確出題者的意圖。
3.最后一定要有回到原文的習慣。單獨的語句有時是很難做到真正理解的,只有把它放回到上下文中,從事件的來龍去脈去把握,才可能較準確的理解句子的含義。
4.要注重比較。因為篩選信息的題目中,出題者故意摻雜一些錯誤的信息,以增加迷惑度,所以,必須把幾項互相比較,才能把握住最準確的方向。并從中篩選出最符合題目要求的信息。在篩選時要善于用排除法。
問題磁場使用指導
一、使用指導
本欄目選擇的三則材料分別扣住了基本信息的三個方面:人、事、理。什么人,做了些什么事,事件的前因后果來龍去脈怎樣,我想這些是能夠“閱讀淺易的文言文”的基本要求,也是信息篩選的主要對象。使用時教師要盡可能放手,讓學生在充分的自讀討論的基礎上解決。讓學生在實踐中領悟到閱讀首要應該關注的是什么。教師的點撥僅僅只能起明晰和強化的作用,切不可拿起來就講,越廚代庖。
二、問題磁場
1.你認為下面這個故事,提及到有幾種人?
商于子家貧,無犢以耕,乃牽一大豕駕之而東。大豕不肯就軛,既就復解,終日不能破一畦。寧毋先生過而尤之曰:“子過矣,耕當以牛,以其力之巨能起塊也,蹄之堅能陷淖也。豕縱大,安能耕耶?”商于子怒而弗應。寧毋先生曰:“《詩》不云乎,‘乃選其曹,執豕于牢’。言將以為肴。公子以之代耕,不幾顛之倒之乎?吾憫而詔子,子乃反怒而弗答,何也?”商于子曰:“子以予顛之倒之,予亦以子倒之顛之。吾豈不知服田必以牛,亦猶牧吾民者必以賢?不以牛,雖不得田,其害小;不以賢,則天下受禍,其害大。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邪?”寧毋先生顧謂其弟子曰:“是蓋有激者也。” (《宋文宗公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