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屆高三語文古代詩文閱讀
【點撥】這首詞寫的是早春的離情相思之情。詞的上片寫行人在旅途的離愁,下片寫婦人在家室的離愁,兩地想思,一種情懷,全篇的主即表現離愁。(1)“春水”隱喻離愁,行程不斷,春水迢迢,離愁也就像這流水一樣綿綿不絕,詞人以一種有形的景物將無形的愁緒寫得可觸可感。借“春山”來表明離愁之遠,山在平蕪盡處,行人在春山之外,人漸行漸遠,思念之情越來越深,以可以想見的情景來傳達內心的獨特的情感體驗,使人易于領會。(2)這是古代詩歌中常見的一種移筆于對方的寫法。想象著另一方在閨中也是滿懷愁緒,肝腸寸斷,這既表明自己內心情真意摯,也表明兩情相悅,思念深切。
案例探究使用指導
一、使用指導
本欄目圍繞專題重點設置了四個案例,對上一專題引出的問題進行探討,著重對學生答題錯誤或易失分處作解析,引出正確的解題思路及方法。教師在使用時要側重學生解題能力的培養,通過分析幫助學生掌握得分的要領。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生掌握知識的實際情況補充一些典型案例。
二、案例探究
【案例1】XX年全國高考語文試卷第17題
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過香積寺
王維
不知香積寺,數里入云峰。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
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
注:安禪,佛家語,指閉目靜坐,不生雜念;毒龍:指世俗欲念
古人評詩時常用“詩眼”的說法,所謂“詩眼”往往是指一句詩中最精練傳神的一個字,你認為這首詩第三聯兩句詩的“詩眼”分別是哪一個字?為什么?請結合全詩簡要賞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題思路】王維的詩,不只是“詩中有畫”,而且往往“詩中有道”。特別是在他晚年,沉緬在佛家的空寂心境之中,詩中的“道”,即禪理、禪趣尤濃。這首詩描寫深山古寺環境景色:古木、云峰,渺無人跡的山徑,被危石阻遏的幽咽泉聲,照在深蒼松林上的凄冷日色,還有空寂曲折的潭岸,都是那么蕭瑟暗淡、幽冷闃寂,給人以遠離世間塵囂之感。這既是詩人赴寺途中實見實聞的景物,也是他那消極出世的禪寂心境的寫照。第三聯的意境要分析透,這是答題的前提。第三聯中寫山中危石聳立,流泉受到阻擋,只能緩慢地、時斷時續地流淌。它們在嶙峋的危石間艱難地穿行水流聲音變得細小了,低沉了,暗啞了,仿佛是在痛苦地幽咽。深山青松樹密蔭濃,日光照射在松林間,因為受到陰暗的環境影響,而現出寒冷的色調。詩人以“冷”字形容日色,更新奇絕妙。 “日色冷青松”一句,還巧妙地運用了“通感”的手法。
【參考答案】“詩眼”分別是“咽”和“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巖石的阻攔,發出低吟,仿佛嗚咽之聲。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顯得陰冷。“咽”和“冷”兩個字繪聲繪色、精練傳神地顯示出山中幽靜孤寂的景色(意境)。
【評點與探究】這道題從煉字角度出發,難度適中,又可以包孕意境、文字以及詩言志三個角度考查,是一道可以列為經典的考題。本題學生應重點答出三個要點,一是繪寫出了山中寂寥的景象,此所謂意境;二是此二字可以說運用了擬人通感的修辭,是詩文更為生動,三是此二字襯寫出了作者本身禪寂的心境。但XX年高考該題得分率只有40%左右。“詩眼”一般都找準了,問題還是出在賞析上。關鍵在于學生沒能把握分析的思路——從字表到字里。大部分學生是直接答出“幽靜”的環境,或擬人修辭格,或字的活用,或句式,或心理,七零八落,不能呈現出一個完整的分析過程。煉字有實詞,也有虛詞,一般考查是以動詞和形容詞為主,解題時一般從三個角度入手,一是這個字用在這個地方運用了什么修辭,比如通感、比喻等等,第二是有沒有涉及到詞的活用,這一點相當重要,比如“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就是形容詞用作動詞,所以既有形容詞的意義,也有動詞的意義。第三是這個詞運用在這個地方有什么效果,也就是意境方面的分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