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屆高三語文古代詩文閱讀
a.原文:燕使樂毅伐破齊,盡降齊城。
譯文:燕國派樂毅攻破齊國,使齊國的城邑全都投降。
b.原文:惟恐他將之來,即墨殘矣。
譯文:只怕他率領軍隊到來,即墨就不能保全了。
c.原文:燕軍盡掘壟墓,燒死人。
譯文:燕軍把墳墓全都挖開,燒化死人。
d.原文:灌脂束葦于尾,燒其端。
譯文:在牛尾上澆油、捆上蘆葦,并點燃它的末端。
【解析】a項中“伐破齊”和“盡降齊城”是難點,“破伐”是一個動補式的詞組,意思是征伐并攻破,“破”是“伐”的結果。“盡降齊城”的“降”字是不及物動詞的使動用法,意即“使齊城降”。b項中的難點有兩處:一是“他將之來”,“他”字在文中是指示代詞,意為“其他的、別的”,充任定語。而試題中把“他”誤作人稱代詞的“他”,把“將”誤作動詞的“率領(軍隊)”。c項難度較小,可能會引起誤解的有兩處:一是“壟墓”,“壟”也指墳墓;二是“燒死人”“燒”的翻譯字。d項中的“灌脂束葦”略有困難,但“脂”字指油脂并不罕見,“束”當作“捆綁”講也是常用的。
【答案】b
備課資料匯編
一、近年高考題分析。
◆XX年高考北京卷第17題(原文見附錄)
把下面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①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
②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
【解析】此題考查小段文言中劃線句子的翻譯,理解文中管仲與鮑叔的關系是關鍵。答案:①我曾經替鮑叔謀劃事情,卻使鮑叔更加困窘(或譯為:卻使事情更加糟糕),但鮑叔不認為我愚蠢,他知道時運有好的時候,有不好的時候(“時”譯為“運氣”、“利”譯為“順利”也對)②人們不贊美管仲的賢明卻贊美鮑叔能夠識別人才(“天下”譯為“天下人”,“知”譯為“了解”也對)
◆XX年高考上海卷第26題(原文見附錄)
把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①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
②蓋將終焉,雖知其賢,尚何以發之?
【解析】前一句重點詞是“亦”“奇”,后一句重點詞是“蓋”“焉”“何以”“發”。答案:①然而也對他不采納我的意見而實現自己的心愿感到驚異②(我)大概將要死在此地,雖然知道他的賢德,(但)我還能用什么方法來傳揚他的事跡呢?
◆XX年北京高考卷第16題(原文見附錄)
把第三題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先生之說,誠可謂苦藥良針矣,然猶未達仆之微趣也。人各有志,所規不同。
【解析】本題沒有較難的實詞,但語氣一定要譯出來。答案:先生的話,真可以說是苦口良藥,但還是沒有完全了解我內心的志向。人都有自己的志向,各人打算不同。
◆XX年上海春季高考卷第21題(原文見附錄)
把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①知者創物,能者述焉
②然世罕有真者,如史全所藏,平生蓋一二見而已
【解析】前一句難點在“述”的理解,根據文意應為“傳述、繼承”,另外重點詞是“知”和“焉”。后一句難點在省略成分要補出,重點詞是“蓋”、“而已”。答案:①有智慧的人開創一門新的技藝,有才能的人對之加以傳承。②不過世上很少有(吳道子)真跡,像史全所收藏(的真跡或精品),(我)平生大概只能見到一二次罷了。
二、文言語句中的詞語翻譯常用方法。
(一)因文定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