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屆高三語文古代詩文閱讀
【點撥】①這個結局是虛幻的,但沒有削弱本文的批判力量,而是從更高的層次上強化了批判力量。②退一步講,成名“因禍得福”即使是真,也是偶然的。結尾明明指出“獨是”以促織富,“當其為里正,受撲責時,豈意其至此哉?”這有力地說明,百姓的生死禍福,竟系之于區區小蟲,封建統治的腐敗已到何種程度、邸跋矂 钡慕Y局,實際上是嘲諷了一出丑劇,請看“成名裘馬揚揚”,連“撫臣、令尹,并受促織思澤”,這豈不荒唐可笑!本文結尾以及異史氏的評論,是在揭露封建統治的罪惡和當時政治的腐敗黑暗。
案例探究使用指導
一、使用指導
本欄目緊扣專題重點設置了四個案例,對前一欄目引出的問題繼續探討,解答部分既分析失誤點,提出正確的解題思路和方法,同時也對考查趨勢作出預測。教師在使用時可以結合學生實際作些補充。
二、案例探究
【案例1】XX年全國高考試題第15題(原文見附錄)
聯系全文看,下列對文末司馬光一段話的認識,不正確的一項是(。
a.以史家的眼光,評價唐太宗能夠從善如流,隋煬帝則愛好面諛逢迎。
b.強調“表動則景隨”,裴矩由隋入唐后,其品性也由卑下而趨于高尚。
c.借用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的事例,說明君王表率作用的重要性。
d.啟示后世君王,治國時應當注意從裴矩的變化過程中吸取經驗教訓。
【解題思路】此題是今年高考的新題型,司馬光說,“裴矩佞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變也。君愿聞其過,則忠化為佞;君樂為直言,則佞化為忠”就是強調裴矩之變非裴之變而是君王之功。司馬光在本段中主要強調一方面(表動)而非雙方面(即表動則影隨)?忌鷳斪⒁猓顿Y治通鑒》本身就是給君王作輔證,司馬光當然站在勸諫君王的角度論事。而《舊唐書》則是站在裴矩的角度。
【參考答案】b
【評點與探究】本題是考查對文中作者觀點及態度的評價,有較大難度。今年文言文有兩個變化,一個是人物形象有所變化,是發展的,而非往年的人物形象或忠或奸都是一貫而終;二是文章分為兩部分,分別引自不同的典籍。這兩種變化給所有語文教師一個新的提示:今后文言文中的人物將有可能比以往更加豐滿,富于變化。因為一篇文章中對一個人的評價一般是一致的,但兩部不同典籍中的相同人物形象可能就不同甚至相反。這類題的好處就在于人們可以學會辯證的看待人或事。
在平時教學中,學生要學會客觀公正地評價一個人的原則和方法,懂得動態評價一個人,以發展的眼光來看待一個人。訓練時也要重視選取出處不同的對同一人物的評價的語段加強訓練,特別是對一個人的評價褒貶不同的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