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屆高三語文古代詩文閱讀
b.李廣不僅武藝高強,而且足智多謀。他面對匈奴數千騎兵,沉著鎮定,巧用疑兵之計,使敵軍不敢貿然追擊,而自己的小部隊則安然得以保全。
c.李廣不善言辭,少言寡語,而又廉潔自律,重義輕財。他屢建戰功,威震匈奴,常有增加財富的機會,但卻終身沒有多余的財物,也從不以家產為念。
d.李廣作為主將,部隊失去向導而迷失道路,他勇于承擔過錯。面對處罰,他認為自己已經年老,無力再請刀筆之吏為自己辯護,于是引刀自剄。
【解題思路】本題d項這一選項的問題在于“無力再請刀筆之吏為自己辯護”。原文的表述是“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意思是因為年老,不能再去接受刀筆之吏的審訊。“請刀筆之吏為自己辯護”與“接受刀筆之吏的審訊”,二者的差別是顯而易見的。盡管這一選項中的其他內容的概括分析是正確的,但從整體來看,這一選項是錯的。
【參考答案】d
【評點與探究】此題是對閱讀材料相關文意的綜合考查,著重在對文章內容的概括和分析。這道題的題面首先將閱讀材料的內容分為五個方面,選取其中的四個作為切入點進行概括分析。這四個切入點是:李廣初顯功名、李廣設計脫險、李廣廉潔自律、李廣承擔過錯引刀自剄。試題中擬設了四項對相關文章的概括與分析,要求考生選出不正確的一項。為了適當降低難度,四個選項中均未涉及對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分析概括,僅僅從閱讀材料反映的內容著眼,要求考生能夠讀懂全文,不要出現理解與概括分析上的錯誤。構成這類試題中的錯誤項,常常是在大體正確的文意概括分析中,夾雜一兩處不正確的表述作為干擾,要求考生能夠正確的識別。
【案例3】XX年北京春季高考第11題目(引文見附錄 )
下列對原文的敘述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使人分倉粟府金而遺之”,反映了晏子關心百姓疾苦的胸懷。
b.北郭騷“辭金受粟,”表現了他孝順母親但絕不貪心的品格。
c.北郭騷因晏子是國之棟梁,且幫助過自己,決心以死為晏子辯白。
d.晏子兩次感嘆“不知士”,都反映了對不了解北郭騷之義的愧疚。
【解題思路】本題四個選項中a、d和b、c分別是對文中晏子和北郭騷兩人行為的理解、分析和概括。其中a、b、c三項均反映和文意。d項理解不完全正確。對照原文,晏子的第一次感嘆中包含失望,自責看錯了人,并非為不了解北郭騷的正義行為愧疚。
【參考答案】d
【評點與探究】歸納要點、概括中心是文言文閱讀的重點。該題是近幾年來高考測試的穩定題型。要求相對較高。如果單純理解字句含義,對材料主旨不作進一步深入領會,就無法對文中人物的言行作出正確的分析概括。對照原文,晏子的第二次感嘆確實含有對不了解北郭騷的愧疚,而第一次卻沒有此意。晏子受到齊君懷疑,打算出逃外國時跟自己曾慷慨幫助過的北郭騷辭行,希望得到幫助和安慰,而北郭騷的回答卻出乎晏子所料,感嘆中包含失望,自責看錯了人,并非為不了解北郭騷的正義行為愧疚;而后次感嘆才與題干敘述相同。故用“都”顯然不符合文意。
知識歸納與思維拓展使用指導
一、使用指導
本欄目是在前面探究的基礎上的歸納和拓展,著重從近年來“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試題中,命題人設置干擾項手法的分析,分析介紹解題的策略。教師可根據各自的研究和教學經驗,予以指導、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