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屆高三語文古代詩文閱讀
全句意思是“我本來不是文人畫士,甘愿遭受詬罵,開辟一間病梅館來貯存它們”。
文言文翻譯有直譯、意譯兩種譯法,高考考查以直譯為主,考查內容可分解為4項:1.將原文中的字句對譯落實到譯文中;2.譯出原文的造句的特點;3.保持原文的表達方式;4.在難以直譯或直譯后表達不了原文意蘊時,酌情用意譯。
三、高考可能涉及的主要題型分析。
(一)側重翻譯語詞題型
翻譯是考查學生掌握文言詞語水平的最好方式。出題考查點往往是體現了文言文特殊現象的常用詞語,如字形古今一致而語義古今有區別,如古文中的“田畜”不是指田畝與牲畜,而是指耕種放牧;如字形古今一致而組詞方式不一致,如“隨坐”古義不是隨便就坐而是連坐獲罪;如假通字“見”通“現”等。
上海卷,把“故不死而死,以形求脫也”和“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中的“靡不畢見”翻譯成白話文。
第1句選自《屈原列傳》答案為“無不完全表現出來”,重點詞語為靡、見“靡”字古代表示“不”的意思現代很少用,常用的是“靡靡之音”“委靡”都取“柔弱”義項,“風靡”之“靡”,是草倒伏狀,而“見”通“現”,屬特色詞。第2題的命題點是考查兩個“死”的不同理解,答案是“沒有死裝死,以裝死的樣子來求得逃脫。”
(二)側重翻譯表達特點表達方式題型
古今句法句式都以主謂結構為主體,變化較小,古今造句及表達方式不同之處,主要表現在古文常用而現代基本不同的4種句式,即特殊的句式的陳述句(賓語前置、介賓前置、定語后置)、判斷句、疑問反問句、被動句。把握這些句子造句、表達與現代漢語不同之外,是讀懂文言文的重要基本功。因此上海卷文言文閱讀、翻譯命題點,年年都涉及這個考點。在做直譯題時,如遇到以上句式,要特別注意處理好這組矛盾,即首先要準確對譯,注意原句的表達特點,同時要顧及現代漢語的表達規范,句子要通順。下面結合上海卷實例解析文言句特殊句式翻譯的操作要領:
XX年上海統招卷2題,把句子“何謂得之于心?”譯成現代漢語。(選文為元好問《射說》)
此題重點考查疑問句“何……之”用法翻譯,這類句式的“于”還有把賓語前置的功能,翻譯時,這疑問、賓語前置的表述方式都要準確表達。譯文是:什么叫做在心里獲得它(射箭之道)?其中“什么叫”“在心里”未翻出各扣一分。
(三)側重翻譯出句間關系題型
這里所說的關系,一指句子間的邏輯關系,一是指句內各種因素之間的關系。翻譯這種句子,重點不在詞義理解,而在于彼此關系的理解。它必須在解讀文句基礎上進行,因此是難度較大的題型。如將“(宋)太宗數微行過功臣家,(趙)譜每退朝不敢便衣冠”譯成現代漢語時,應當加上哪一組關聯詞?
a、只有……才 b、只要……就 c、因為……所以 d、既然……就……
這是全國高考卷試題。學生錯答的原因,首先是對原文涉及的相關知識不很明白,“數微行”是“常常便服訪”“過”是“到”,“便衣”是換下朝服;实墼诠Τ技,他可以穿便服,而臣子卻要穿朝服才禮貌。所以趙譜不敢換衣的原因,是宋太宗可能會來或路過。因而這是因果關系句,前因后果,應選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