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屆高三語文古代詩文閱讀
④放在主語之后,引出原因。例: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
⑤放在疑問句末,表示疑問。例:何者?上下之分也。
⑥放在假設復句中,表示假設。例:盡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
⑦放在“有”字的賓語之后,表示提頓。例: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
⑧放在數詞之后(翻譯時,要根據所列事物,在數詞詞后加上相應的量詞和名詞)。例:或異于二者之為,何哉?(二者:兩種心情。)
⑨定語后置的標志。例: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定語是“可使報秦者”,中心詞是“人”。
⑩放在時間詞之后,表示停頓,起調整音節作用。例:近者奉辭伐罪。
⑾放在陳述句末,表示陳述結束。例:送之至湖口,因得觀所謂石鐘者。
17、之
①代詞。例:a以刀劈狼首,數刀斃之。b君將哀而生之乎?c以君之力,曾不能損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本義項指后一個“之”。)
②結構助詞,相當于“的”。例: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③結構助詞,作賓語前置的標志。例:“何陋之有?”,“句讀之不知”。
④結構助詞,用在主謂結構中,表示了消句子獨立性。例: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⑤結構助詞,調整音節,無實義。例: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本義項指后一個之。)
⑥結構助詞,作定語后置的標志。例:a云之崔嵬。b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⑦動詞,往,到……去。例:如欲之南海,何如?
18、與
①給予,授予。例:與斗卮酒。
②結交。例:與贏而不助五國也。
③和、跟、同。例:頗與中國同俗。
④參加。例:蹇叔之子與師。
⑤贊許。例:朝過夕改,君子與之。
⑥句末語氣助詞,表示疑問或感嘆。例:管仲莫非仁者與?
三、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教學建議
“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這一要求《考試說明》中年年有,但從XX年至今都未列入考試范圍,且高考試卷中確實未設專題,但并不表示這些知識不重要,恰恰相反,滲透到理解和翻譯等題里的間接考查,幾乎每年都有涉及。如XX年全國高考卷第16題,第17題翻譯“其李將軍之謂也”和“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兩句,涉及到賓語前置、詞類活用、成分省略等知識;又如XX年全國高考卷第13題b組中“故內惑于鄭袖”中對虛詞“于”的理解,離不開有關被動句的知識。至于理解文意和中心,也離不開“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這一要求。
總之,教師要教育學生理解,不管《考試說明》有沒有把這一考點列入考試范圍,這些方面的知識都需要很好掌握。
問題磁場使用指導
一、使用指導
本欄目所選內容貼近學生生活,易引起學生的興趣,根據考點涉及的知識設題,意在讓學生經過思考了解本專題的內容,同時能在思考中引出問題,為后面的探究作鋪墊。使用時要讓學生先獨立完成并思考,暴露出知識和能力上的缺陷,教師也可根據需要再補充幾個思考題加以拓展,教師在點撥中可初步引出相關的知識和解題要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