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屆高三語文古代詩文閱讀
十三、閱讀下列宋詞,簡答下列問題。
丑奴兒
辛棄疾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1)上闋“愛上層樓”這一疊句的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
(2)下闋“天涼好個秋”抒發了怎樣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1)這一疊句起到了中間樞紐的作用,把兩個不同的層次聯系起來。(2)表面形似灑脫,實則深沉含蓄,愁苦到了極點,深沉的憂愁翻作了自我調侃。
十四、閱讀下面一首古詩,完成后面的題目。
從軍北征
天山雪后海風寒,橫笛遍吹《行路難》。
磧里征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
[注]磧(qì):沙漠。
(1)根據詩歌的內容判斷這是一首唐詩還是宋詩,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釋第一句中的“海”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200字左右的篇幅具體分析本詩“寓情于景”的表現手法及妙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1)這是一首唐詩。因為唐代邊境戰事頻繁,許多男子被征去戍邊,故唐人留下了不少膾炙人口的邊塞詩。從這首詩所寫的內容看,應該是唐代的一首邊塞詩。(2)“海”指沙漠,與岑參詩句“瀚海闌干百丈冰”中的“海”意思一致。(3)這首邊塞詩運用了“寓情于景”的表現手法,抒寫了戍邊將士的思鄉之情。首句勾畫了一支遠征軍隊活動的廣闊背景:雪后的天山,刺骨的寒風,浩瀚的沙漠。景物雄闊蒼涼,有力烘托出了行軍的環境氣氛。第二句以一曲《行路難》及一個“遍”字,豐富了首句的內涵。而笛聲的哀怨與環境的荒涼,更能撩起征人的惆悵和愁思。三、四句承接第二句,由笛聲引出了“回首月中”的典型動作。士兵們在月光中望什么?也許是遙望永遠也回不去的故鄉,也許是望著笛聲傳來的方向,也許他們相對而視,熱淚奪眶而出。全詩是一個壯闊而又悲涼的行軍場景,詩中將景色、動作、聲音、感情四者融合在一起,寓情于景,情在景中,含蓄蘊藉,耐人尋味。
十五、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回答后面問題。
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上面這首七絕中唐代著名詩人杜牧所寫。有人將其斷讀為一首詞:“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還有人甚至將其刪成一首五絕:“時節雨紛紛,行人欲斷魂。酒家何處有,遙指杏花村。”請你鑒賞評價原作、改詞、改詩三者意境的高下,20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杜詩原作意境優美,狀景有聲有色,寫人形神兼備。江南春季多雨。清明這一天常常下雨。詩中色彩鮮艷明媚的春景,幾乎盡被“紛紛”細雨遮住,思親的行人怎不“欲斷魂”?“紛紛”是形容春雨,也是形容“行人”的情緒。第三句乍看平淡,但與第四句聯系起來,情趣頓生。它仿佛讓人看到:綿綿春雨中,牧童騎在牛背上,手指遠方:“瞧,那不就是杏花村么!”改詞借問的對象和內容都變了,“行人”聞訊而喜,喜而趕路,以及他那急匆匆的樣子都浮現不出來了。改詩雖然保留了原來的意境。但是卻減少了詩人向牧童問路的畫面,情節趣味明顯淡薄,與原作比大為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