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屆高三語文古代詩文閱讀
【點撥】此題考查對作者的觀點態度的概括能力。要抓住文中的“萬口一詞,不可破也;千年一律,不自知也”這句話,思想的盲從、學術的禁錮,導致人格的墮落,是千百年來造成尊孔迷信的根本原因,也是社會失去生氣的根本原因。在這里我們能讀出李贄這個先行者內心難以言說的憤慨與苦悶。
案例探究使用指導
一、使用指導
本欄目圍繞專題重點設置了四個案例,對前一欄目引出的問題進行深入的探討,解答部分分析了易失誤之處,教師對解題的思路和方法要分析清楚。必要時可以多讓學生去歸納、探索,效果會更加明顯。
二、案例探究
【案例1】閱讀下文,從姚崇三次講話的內容看,他關于滅蝗的實際見解是
開元四年,山東大蝗,民祭且拜,坐視食苗不敢捕,崇奏:“《詩》云:‘秉彼蟊賊,付畀炎火。”乃出御史為捕蝗使,分道殺蝗。崇移書曰:“聰偽主,德不勝襖,今襖不勝德。古者良守,蝗避其境,謂修德可免,彼將無德致然乎?今坐視食苗,忍而不救,因以無年,刺史其謂何?”若水懼,乃縱捕,得蝗十四萬石。時議者喧嘩,帝疑,復以問崇,對曰:“庸儒泥文不知變。事固有違經而合道,反道而適權者。昔魏世山東蝗,小忍不除,至人相食;后秦有蝗,草木皆盡,牛馬至相啖毛。今飛蝗所在充滿,加復蕃息。且河南、河北家無宿藏,一不獲則流離,安危系之。且討蝗縱不能盡,不愈于養以遺患乎?”帝然之。蝗害訖息。
a.既要做到合道,又要做到適權,就能戰勝蝗災妖異。
b.既要有德行,又要上下齊心合力,就能戰勝蝗災妖異。
c.既要有德行,又要有正確的方法,就能戰勝蝗災妖異。
d.既要有正確的方法,又要上下齊心合力,就能戰勝蝗災妖異。
【解題思路】此題主要是檢查考生對整個文章內容的理解。d項的“正確的方法”“上下齊心合力”概括了崇三次講話的主要內容,又客觀又實際,必然會“戰勝蝗災妖異”。而b.c的強調“德行”及或缺少“上下齊心合力”或缺少“有正確的方法”,都不妥;a的“合道”、“適權”相去更遠,當然更不妥。這三項都不可取。
【參考答案】d
【評點與探究】本題是從對文中人物三次講話內容的概括來理解作者滲透其中的觀點態度。首先就要理解人物三次講話的意思,這是前提。怎樣才能正確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當務之急是要理解內容,其次,要透過表層內容看實質。無論是文言文,還是古代詩歌,或多或少、或隱或現包含了作者的褒貶感情和是非價值觀,作者一般都會在文章中直截了當或者含蓄表達自己是贊成還是反對、欣賞還是厭惡、歌頌還是鞭撻等態度。所以作者的出身、時代、環境、經歷、民族、朝代、信仰對作者文章的觀點影響非常大,同樣看伊拉克戰爭,中國的作家和美國的作家的觀點可能會相距甚遠,這是兩種不同價值觀的碰撞,因此在分析的時候,一定要做到知人論世。同時,材料中肯定隱含不少有價值的信息和關鍵的字眼、注釋等,這些都是解決問題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