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屆高三語文古代詩文閱讀
人習于茍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為善。上乃欲變化,而某不量敵之眾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則眾何為而不洶洶然。
例句:而某不量敵之眾寡。
a.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b.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動也。
c.山東豪杰遂并起。
d.誠宜開張圣聽。
【解析】此題考查實詞的偏義現象。例句中的“眾寡”是偏義復詞,詞義偏在“眾”字上,b項中“口舌”、c項中“豪杰”、d項中“開張”均是并列式合成詞,意思分別為“說話”、“英雄人物”、“廣泛”,只有a項中“國家”是偏義復詞,詞義偏在“國”字上。特別注意與現代漢語的區別。
【答案】a
閱讀下文,完成6-8題。
青州有謀反者,州縣逮捕支黨,收系滿獄,詔殿中侍御史安喜崔仁師覆按之。仁師至,悉脫去杻械,與飲食湯沐,寬慰之,止坐其魁首十余人,余皆釋之。還報,敕使將往決之。大理少卿孫伏加謂仁師曰:“足下平反者多,人情誰不貪生,恐見徒侶得免,未肯甘心,深為足下憂之。”仁師曰:“凡治獄當以平恕為本,豈可自規免罪,知其冤而不為伸邪!萬一短,誤有所縱,以一身易十囚之死,亦所愿也。”伏加慚而退。及赦使至,更訊諸囚,皆曰:“崔公平恕,事無枉濫,請速就死。”無一人異辭者。
6、對下列加點的字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收系滿獄 系:拘囚
b.覆按之 按:審察
c.止坐其魁首十余人 坐:因為
d.自規免罪 規:打算
【解析】此題考查實詞的語境意。“坐”在文言中常見的義項是兩個,一是“入罪,定罪”,二是“因為”。語境中是說崔仁師只把謀反者中的十多個為首的判罪,其他人放了回去。所以此處的“坐”理解為“定罪”更妥。解答此類題目一定要放入語境中。
【答案】c
7、分別比較下列兩組句子中加點字的意思,判斷正確的一項( )
①青州有謀反者 ②足下平反者多 ③收系滿獄 ④凡治獄當以平恕為本
a.兩個“反”字相同,兩個“獄”字不同。
b.兩個“反”字不相同,兩個“獄”字相同。
c.兩個“反”字相同,兩個“獄”字也相同。
d.兩個“反”字不相同,兩個“獄”字也不相同。
【解析】此題考查一詞多義現象。第一個“反”解釋為“反叛、造反”,第二個“反”解釋為“不正的”,第一個“獄”解釋為“監獄、牢房”,第二個“獄”解釋為“案件”。
【答案】d
8、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說明有誤的一項是( )
a.悉脫去杻械 杻械:刑具
b.敕使將往決之 敕使:宦官
c.萬一短 短:愚昧短淺
d.事無枉濫 枉濫:冤屈失實
【解析】此題考查語境中實詞意義的推斷能力,調動原有知識積累是關鍵,同時借助語法分析。b項的“敕”是“告誡、囑咐”之意,我們在教材中學過“敕造榮國府”,對“敕”的大致意思應該有數。“敕使”是一個動賓結構的短語,解釋成“命令下官”。
【答案】b
閱讀下文,完成9-10題
鄧攸,字伯道。永嘉末,沒于石勒。石勒過泗水,攸乃斫壞車,以牛馬負妻子而逃。又遇賊,掠其牛馬,步走,擔其兒及其弟子綏。度不能兩全,乃謂其妻曰:“吾弟早亡,唯有一息,理不可絕,止應自棄我兒耳。幸而得存,我后當有子。”妻泣而從之,乃棄之。其子朝棄而暮及。明日,攸系之于樹而去。時吳郡闕守,人多欲之,帝以授攸。攸載米之郡,俸祿無所受,唯飲吳水而已。時郡中大饑,攸表振貸,未報,乃輒開倉救之。臺遣散騎常侍桓彝、虞斐慰勞饑人,觀聽善不,乃劾攸以擅出谷。俄而有詔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