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屆高三語文古代詩文閱讀
【答案】在官民關系中,官是民之役,其職責是司平于民,而不是役民。老百姓在官民關系中所處的地位和主人在主傭關系中所處的地位不同。
【譯文】河東薛存義將要上路,我把肉盛在食器里,酒杯里裝滿酒,趕到江邊送他,請他喝酒吃飯。一邊告訴他說:“凡在一方土地上做官長的,您知道他們的職責嗎?他們是老百姓的差役,而不是用來役使老百姓的啊。凡是靠土地養活的百姓,拿出(收成)的十分之一來雇傭官吏,(為的是)讓官吏公為我們辦事。現在像我們這樣(指官吏)接受他們的酬勞,而不認真為他們辦事的,天下都這樣啊。哪里只是不好好做事?又跟著偷竊他們(的財產)。假使家里雇傭一個勞力,(他)接受您的工錢,懈怠您的事,又偷盜您的財物,您一定會很生氣,并辭退他了。而今天下很多(官吏)都像這樣,百姓卻沒有人敢發泄他的怒氣,并辭退他的,為什么呢?(這是因為)情勢不同啊。情勢不同而道理相同,對我們百姓又應該怎么樣呢?有明了道理的人,能不心生害怕乃至畏懼嗎?”
存義代理零陵縣令已兩年了。他很早就起來開始工作,夜里還在思考,辛勤工作而多用心思,打官司的都得到公平的處理,百姓分攤的賦稅都平均合理,無論老少,都沒有內懷欺詐或外露憎恨的。他確實沒有白白地拿酬勞啊,他知道害怕、畏懼,這也是很清楚的啊!
我地位卑微,又遭受貶官的恥辱,不能用考查官吏的政績是明是暗的說法;在他去的時候,因此常常用酒肉再加上一些話(來為他送行)。
3、閱讀下文,自“由此觀之”至“宜厚之而可耳”一段議論,作者要表明什么道理?
梁嘗有疑獄,群臣半以為當罪,半以為無罪,雖梁王亦疑。梁王曰:“陶之朱公,以布衣富侔國,是必有奇智。”乃召朱公而問曰:“梁有疑獄,獄吏半以為罪,半以為不當罪,雖寡人亦疑,吾子決是奈何?”朱公曰:“臣鄙民也,不知當獄,雖然,臣之家有二白璧,其色相如也,其徑相如也,其澤相如也。然其價一者千金,一者五百金。”王曰:“徑上色澤相如也,一者千金、一者五百金,何也?”朱公曰:“側而視之,一者厚倍,是以千金。”梁王曰:“善。”故獄疑則從去,賞疑則從與,梁國大悅。由此觀之,墻薄則前壞,繒薄則前裂,器薄則前毀,酒薄則前酸。夫薄而可以曠日持久者,殆未有也。故有國畜民施政教者,宜厚之而可耳。
【解析】這段話是就上文所述之事的議論,大意是:由此看來,墻壁薄了就會很快地坍塌,絲織品薄了就會很快地破裂,器具薄了就會很快地毀壞,酒薄了就會很快地變酸。凡是薄的東西但又能曠日持久的、大概是不曾有的。所以擁有國家、撫養百姓、實施刑罰與教化的人,應該寬厚處事。這段議論是從寬厚待人的原則出發引出獎罰大得人心的結果后再引申出來的,可見,待人寬厚是這段話議論的主旨。
【答案】作者要表明各級當權者對待人都要寬厚仁愛。
閱讀下文,完成4-5題。
陳壽字承祚,巴西安漢人也。宦人黃皓專弄威權。大臣皆曲意附之,壽獨不為之屈,由是屢被譴黜。……司空張華愛其才,以壽雖不遠嫌,原情不至貶廢,舉為孝廉,除佐著作郎。撰《蜀相諸葛亮集》,奏之。除著作郎,領本郡中正。撰《魏蜀吳三國志》,凡六十五篇。時人稱其善敘事,有良史之才。夏侯湛時著《魏書》,見壽所作,便壞己書而罷。張華深善之,謂壽曰:“當以《晉書》相付耳。”其為時所重如此。或云丁儀、丁庾有盛名于魏,壽謂其子曰:“可覓千斛米見與,當為尊公作佳傳。”丁不與之,竟不為立傳。壽父為馬謖參軍,謖為諸葛亮所誅,壽父亦坐被髡,諸葛瞻又輕壽。壽為亮立傳,謂亮將略非長,無應敵之才,言瞻惟工書,名過其實。議者以此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