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屆高三語文古代詩文閱讀
知識歸納與思維拓展使用指導
一、使用指導
本欄目是在案例探究的基礎上圍繞本專題所涉及的知識能力點進行系統(tǒng)總結與拓展。主要是幫助學生理清知識體系,形成知識網(wǎng)絡,同時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學習實際,對知識體系進行合理消化。在動手實踐的基礎上,將知識轉化為能力。
二、知識歸納與思維拓展
“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這一考點是要求對古代詩文的思想內容作評價,分析評價作品主題的社會意義,分析評價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觀點態(tài)度。這種評價必須建立在分析這些詩文的內容及分析概括這些詩文在作品中表現(xiàn)出的觀點態(tài)度的基礎之上,必須實事求是,客觀公正。評價與鑒賞是中學語文閱讀能力中最高的一個層次。前幾年對古代詩文作品思想內容的評價,往往同鑒賞其語言、表達技巧綜合在一起進行考查,從題型上說,也主要是客觀性的選擇題。從XX年開始,這一考點移到了主觀性試題之中。
(一)新題型形勢下必須強化的知識點和注意點。
XX年高考,已經(jīng)涉及到作者在詩中所表現(xiàn)的觀點的進步性或局限性等人文因素,同時,作者對詩中的景物、事件以及人物命運的態(tài)度、評價也已進入命題人的視野,至于每一位詩人,在其作品中所表達的觀點態(tài)度,有的直白,如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有的含蓄,如李煜的“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有的隱晦,如王維的“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有的張揚,如杜甫的“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特別是寫景抒情的詩作,其觀點與態(tài)度是不易把握的,這只能從詩作的隱含意去仔細領悟與思考。評價古典詩詞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應注意以下問題:
1、每首詩詞都要借助具體的語言描寫,采用獨特的表達方式,創(chuàng)造出一種意境,然后來表現(xiàn)詩人的感情,傳達詩人的思想。這既是作品的主旨所在,也是我們閱讀分析鑒賞時絕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
2、由于時代所限,有些古典作品中流露出來的思想感情比較復雜,甚至還有消極反動之處,對這些我們都應該站在一個高度,具體客觀地進行評價。
3、對詩、詞、曲思想內容的評價,還要從作品的整體上去把握,不能只抓住只言片語就亂下結論;對有些作品還要從作者所描繪的情景中把握作品的言外之意。
4、古典詩詞的思想內容經(jīng)常與作品本身的風格流派有關。一個作家的整體創(chuàng)作趣向和風格要般是固定的,但也不排除個別作品的特例存在。如李清照、辛棄疾等,都有其固有風格之外的創(chuàng)作。
5、許多古代詩詞的前面都有一個不長的“序”,有的交代了創(chuàng)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創(chuàng)作的緣由,有的交代了創(chuàng)作的經(jīng)過,有的交代了創(chuàng)作的背景,有的又為整個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調,它對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也是至關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視。
6、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特點,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學,適當了解某個時代的風貌,同樣有助準確把握這個時代的文學作品。比如,唐代國力強盛,投筆從戎的知識分子大多精神昂揚,情感豪邁,在他們的詩,尤其是邊塞詩,雖有塞外環(huán)境的惡劣,也有對故鄉(xiāng)、親人的深切的思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敵愾的憤慨,保家衛(wèi)國的決心,因而格調高亢,情緒激蕩。而宋代則大不相同,積貧積弱、國力衰微的大宋朝,已沒有了大唐的氣象,在知識分子的筆下,豪邁之氣少了,悲涼之氣多了,雄偉氣魄少了,家國之愁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