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屆高三語文古代詩文閱讀
【案例2】對文中自“后為左丞”至末尾一段文字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時武侯將軍田仁會與侍御史張仁祎不協而誣奏之。高宗臨軒問仁禃,仁祎惶懼,應對失次。仁約歷階進曰:“臣與仁祎連曹,頗知事由。仁祎懦而不能自理。若仁會眩惑圣聽,致仁祎非常之罪,則臣事陛下不盡,臣之恨矣。請專對其狀。”詞辯縱橫,高宗深納之,乃釋仁祎。仁約在憲司,于王公卿相未嘗行拜禮。人或勸之,答曰:“雕鶚鷹鹯”,豈眾禽之偶?奈何設拜以卑之!且耳目之官,固當獨立耳。”后為左丞,奏曰:“陛下為官擇人,無其人則闕。今不惜美錦,令臣制之,此陛下知臣之深矣。”振舉綱目,朝廷肅然。
a.這是韋仁約的謙遜之辭。他認為自己尚不是合適的人選,但皇上既然選中自己,于是勉力整肅朝政。“美錦”用來比喻國家大事。
b.這是韋仁約的贊嘆之辭。他知道沒有合適的人選,官職寧可空缺;感謝皇上對自己的信任,于是勉力整肅朝政。“美錦“是指國家的經濟財富。
c.這是韋仁約的自信之辭。他認為自己正是合適的人選,皇上又知人善任,因而知恩圖報,整肅朝政。“美錦”用來比喻國家大事。
d.這是韋仁約的自得之辭。他認為由于有了自己這樣合適的人選,官職就不必空缺,因而為感謝皇上而整肅朝政。“美錦”用來比喻國家的經濟財富。
【解題思路】此題考查對作者觀點的理解判斷。首先是判斷“謙遜之辭”“贊嘆之辭”,還是“自信之辭”“自得之辭”。從全文看,謙遜之辭”“贊嘆之辭”不很恰當,“自得之辭”在文中根本沒有交待。至于“謙遜之辭”從表面上看好象可以,但看看“奏曰”,卻表揚了一番皇上的知人善任,就說明自己能勝任其職,也說明皇上“為官擇人,寧缺勿濫”,現在選擇了我,說明皇上對我了解很深,言外之意就是指皇上知道我能勝任其職。皇上知人善任,自己自信明顯。a項說自己不合適,不當,b項“美錦”指經濟財富不當,d項“自得”不當,陳述也有問題。
【參考答案】c
【評點與探究】此題的難點是“美錦”用來比喻國家大事”的說法過于前衛,讓人難以判斷。首先,平時從來沒有聽說“美錦”用來比喻國家大事,倒是見過一些文字把“錦衣玉食”看作俸祿的標志。《鳴鳳記》(明•無名氏)中有句“紈绔膏粱,恒患弗堪大任;錦衣玉食,每思難報皇恩”,就是例證。《辭海》上也說:“錦衣:舊指貴顯者之服裝。”顯然,韋仁約的意思是說:“陛下不惜俸祿,提拔我來擔任左丞。”而按出題人的意思,成了“陛下不惜國家大事,讓我來治理”,“不惜俸祿”是說陛下為了人才舍得花錢,“不惜大事”可就有點莫名其妙,至少不像是一個“自信”之人說的話。學生很容易誤解。
建議多了解古代一些與現代不同的說法,閱歷要開闊,同時多分析語境。
【案例3】原文見《常見虛詞用法[案例3]》
以下句子分別編為四組,以分句間語意關系的角度看,相同的一組是
①自古以為難,臣以為不難。
②豈有罪非極刑,特令賜死?
③陛下必欲變法,請今日為始。
④卿能守法,朕有法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題思路】這道題是考查正確把握文意的能力但是也能從把握文意的思維過程中,了解作者的觀點、態度。做此類題,我們首先要尋找分句間的關聯詞。關聯詞不明顯的,則要注意前后分句間的語意關系。①句“以為難”“以為不難”,反映了一般的看法與“我”的看法之間的差異,語意是明顯的轉折;②句中的“特”是“只不過”的意思,分句間也是轉折關系;③句中有表假設的連詞“必”,前后分句自然是假設關系;④句前后分句間是并列關系。從文中可以看出,作者要表明的觀點是“法令既已公之于眾,就不可有徇情枉法而罰非其罪的事情;法令不可無常,否則全國上下無所適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