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屆高三語文古代詩文閱讀
a.稱贊張溫深入民間、傾聽下情的作風。
b.稱贊老父輕視功名利祿的高士風度。
c.斥責皇帝放蕩游樂,使人民勞累的過錯。
d.闡明天子應該自奉簡樸、撫愛百姓的道理。
【點撥】文章第二段雖為張溫與老父的對答,但以老父闡述看法為主。老父所談的則是對天子“勞人自縱,逸游無忌”的斥責。因此首先可排除a、b兩項。d項的語氣較為平和,不符合原文憤激的語氣,故又可排除d項。正確的選項為c。
案例探究使用指導
一、使用指導
本欄目圍繞專題重點設置了三個案例,對前一欄目引出的問題進行深入的探討。高考中,直接要求考生用簡明的語言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一般不會,設置這類試題時,往往是在大體正確的文意概括分析中,夾雜一兩處不正確的表述作為干擾,要求考生能夠正確的識別。這就要求考生不單單會從大處歸納概括,更要練就一雙明察秋毫的火眼金睛。教師對此類題目不宜講解過多,關鍵是引導學生要有耐心,要習慣在反反復復的比較閱讀獨立解決問題,也可適當組織討論,總結。
二、案例探究
【案例1】XX年秋季高考全國卷第14題(引文見附錄)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裴矩自幼而孤,在伯父身邊長大,由于博學而很早知名。隋文帝、煬帝都十分賞識他,委以要職;煬帝更因他熟悉西域風土民情,經常向他咨詢西方之事。
b.裴矩工于心計,投煬帝之所好,為向戎狄夸耀強盛,建議作奇技、雜戲于洛邑,又熱情款待以籠絡其心;盡管“夷人有識者”對此不以為然,但深得煬帝歡心。
c.義兵入關之后,裴矩向煬帝獻計,主張當即平定,以免錯失良機;又見天下將亂,為全身遠禍計,對人盡皆禮遇,對煬帝更是“無所諫諍”,“但悅媚取容而已”。
d.唐太宗是開明的君王,但難免有失誤,他先以行賄試探,后又欲誅受賄之人;裴矩直言諫勸,認為是謅人以罪,不合禮義,使太宗收回成命,并受到高度贊揚。
【解題思路】c項說“裴矩向煬帝獻計”錯誤,原文是煬帝詢問裴矩方略。其他選項都可在原文找到依據。
【參考答案】c
【評點與探究】本題考查分析、概括能力,答題時既要注意核對原文的分析、概括,又要落實細微之處的理解,綜合性較強,難度適中,要求較高,是一道區分度較好的題。難就難在大處都對,只在細微處有出入。c項中表述“裴矩向煬帝獻計”,原文是“帝問矩方略,矩曰……”,這里面確實有個一問一答,也確實涉及計策,不同的只是由原文裴矩的被動回答變成選項的主動獻計。可見,在把握要點和中心的基礎上,會分析判斷細節也十分重要。仔細判斷各選項中的有關細節,注意細節中是否存在著諸如人物的張冠李戴、事件的前后倒置、事件雜糅、層次混亂、強加因果、內容上的歸納不完整、故意曲解、中心概括上的無中生有、片面遺漏、強拉硬連、任意拔高等常見錯誤。只有這樣,才能明辨各項表述的正確與否。要有很強的辨別比較分析能力
【案例2】 XX年秋季高考全國卷第15題(引文見附錄)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李廣為行伍出身,家中世世傳授射箭之法,因而騎射精熟,驍勇善戰。曾在抗擊匈奴是殺立功,并在平定吳楚軍時,攻營拔寨,建立卓越功勛。